这里是特指位于现在淮河流域北部,自河南省兰考北朝东南方向,过民权县、商丘市北,安徽省砀山县北,江苏省徐州市北,经宿迁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东北方向,过涟水县南,滨海县北,由大淤尖村入黄海(有一个废黄河口)的一条黄河故道。在地图上,这条故道绝大部分是干涸的,用虚线画出,只在淮安市以东是当今的中山河,还有水流。干涸的地段岂止无水,它生生地把好端端的完整的一个淮河流域分割成淮河与沂沭泗两个水系,废黄河已经成了一道高出地面几米事实上的分水岭。
淮河本来是一条河槽宽深、出路畅通、独流入海的河流,沂河流入泗河,泗河流入淮河,淮河在涟水县云梯关(原属涟水县,现属响水县)入海,海潮一直可以上溯到盱眙县。可惜它的大邻居黄河脾气不好,“善淤、善决、善徙”,不断给它惹麻烦,几度上演了鸠占鹊巢的悲剧。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东京(今开封市)的守将杜充人为扒开黄河大堤抵御金兵,使黄河改道由泗水入淮河、济水分流入海。1194年(金明昌十一年),黄河主流夺淮。从此,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的661年间,黄河由泗水、汴河、濉水、颍水、涡河入淮河。唐代诗人白居易《长相思》曾感叹: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如今浑浊的黄泥汤代替了汴水、泗水的清水,给淮河带来无尽的苦难,此愁非彼愁,此愁大如天!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昌盛景况,也从此不再。1855年六月,黄河在北岸兰阳(属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县入渤海,于是形成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