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城位于苏中运河边上 高邮易守难攻。它南临扬州,北靠两淮(淮安、淮阴),西倚运河、邵伯湖,城西面是高邮湖。东接水网田畴,城墙高耸,护城河环绕,是古运河畔的一个重镇,日军在1938年侵占高邮之后,数次加修工事,使其层层坚固。这里也是国民党向华中解放区领导机关所在地—淮安、淮阴地区进攻的必经之路。当时国民党声称:“运河是道大门,高邮是把大锁,只要占领高邮,就等于打开了大门之锁,就可以长驱直捣两淮,置共军于死地。”
高邮是一个可攻可守的军事要地。城西面是高邮湖,东面是网状水荡,四周为湖泊、河流、土城所环绕,城墙高厚,碉堡林立,工事坚固,整个地形易守难攻。这里驻有日军独立混成第96旅团2个大队约1000人,伪军第二方面军第42师7个团,共约6000余人。日军认为,高邮地形险要,又有重兵把守,再加上国民党顽军撑腰,态度非常骄横,对新四军送去的投降通牒置之不理。将被俘的伪军长放回高邮劝降,伪军也置若罔闻。
高邮战役是我党我军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战役,创下了我军作战史上的多项之最[1]
高邮战役[3]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江苏省高邮、泰州、江都等城镇仍为日伪军驻守。盘踞高邮的日伪军自恃兵多城固,妄图与新四军对抗。新四军华中军区坚决执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派部队受降,对拒绝投降之日伪武装坚决予以消灭。
高邮战役[4]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胜利,对保护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巩固和扩大华中革命根据地以及实现我军战略战术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按照战略部署,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收复邵伯,肃清高邮城外围据点兵力,围困高邮城;第二个阶段,总攻高邮城,全歼守敌。各参战部队接到命令后,战斗情绪异常高涨,迅速从两淮出发向南挺进,到达指定集结地,作好战斗准备。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humi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