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宫区
楚王宫区完全是长江流域风景建筑民风、政治、经济的缩影。那高大宏伟的楚王宫大殿是每个剧组必使用的场景。
凤鸟图、凤鸟雕塑代表楚国的图腾,从中可以引出一段“一鸣惊人”的故事。凤鸟虽属虚构,但百姓非常崇拜,便把凤鸟作为楚国图腾。
宾馆迎面正厅是《卧薪尝胆》留下的铸器局,是越国打造器具的地方,其中有十三颗越国士兵的青铜头颅,引人注目,它包含着吴越之战中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当时吴强越弱,兵力悬殊,征战中越军不得不节节败退,险境中范蠡献计,将越国狱中死囚放出,编成三组敢死队,并允诺免去罪行,重金抚恤家属。结果三组犯人迎战中分三队,依次阵前拔刀自刎,其悲壮气势吴军胆战心惊,越军趁势进攻,败吴取胜,吴王阖闾重伤身亡,这就是 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榫李之战”。战役结束打扫战场时,越军发现有十三名士兵的头颅不见了,于勾践令人打造了这十三颗青铜头颅与其身体一起安葬。
勾践石屋形象逼真,会使人联想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传说,据传,勾践被吴军打败为奴后,在一山洞内,雪为奴之耻,报亡国之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年后,终灭吴国,完成大业。
大殿下方石阶整整九十五级,九为数之首,五代表五岳,这寓意帝王九五至尊之意。
两边的角楼会让人们了解到“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的糜烂生活。
琵琶湖是楚王宫的护城河,与楚王宫的故事紧紧地连在一起,也与影视中西施浣纱的故事连在一起。湖中有着许多春秋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倒影。
楚王宫一旁的古槐约有500年以上的树龄,在它饱经沧桑的枝干上刻划了许多历史的印记,既有该地区神话般的传说,又有与明代大移民洪洞县大槐树相联系的故事。
城门外桥头柱子上的三面兽,朝向分别为东、西、南,因为北边是王者之位。若有兽头朝向就犯了忌讳,所以北边没有。三面兽立于宫前,当然是取它驱灾避邪之意。
城门高大墩实,它曾作为武侠剧《马鸣风萧萧》的风雷堡城头,更多的是与历史故事卧薪尝胆中的允常,勾践父子率群臣送别公主季苑回吴国以及范蠡勇救西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楚王宫是一个历史的符号,是反映春秋时代江南地区各诸侯国之间关系的文化焦点。
楚王宫内每天表演的剧目《荆轲刺秦》、《馆娃静影》、《踏歌》、《霓裳羽衣》等更增加文化的含量与浓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