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一

家乡区县: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曾用名:临河设治局、临河县、临河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考古表明:早在五万年年前,河套平原就有人类繁衍。著名的“河套文化”即萨拉乌苏河畔的考古发掘表明,处于智人时代的“河套人”,曾在黄河岸边制造石器,从事狩猎,食肉衣皮,创造了河套地区原始时代的物质文明。萨拉乌苏河畔发现的河套人应视为临河人的祖先。
阴山岩画研究亦表明:早在1万多年前,阴山南北就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理想家园。那时,阴山河套一带草木茂盛,百兽出没,是个生态极好的地方。据历史记载,早在黄帝时代,阴山东西千余里已有游牧民族驻牧,称獯鬻。黄帝统一中原地区后,“北伐獯鬻”。《诗经·小雅·出车》中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攘”的诗句。说的是周王朝时代,周宣王派大将南仲率大军讨伐于阴山河套地区的猃狁之族,并在包括今临河地区在内的朔方筑城防守。
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君临河套,“至高阙为塞”,设九原郡。临河属九原郡西部地。阴山一带最古老的军事要塞——高阙塞,在临河县初建时的辖区内。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领三十万大军“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自榆中并代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引文中四十四县城名籍无可考,《中国历史地图册》上标有古临河县址,当为临河现于史籍之始。
临河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七雄争霸,赵武灵王开疆拓土,设置九原郡,至此时有隶属。“临河”作为一个具有固定内涵的词组,最早出现在《汉书.地理志》:“朔方郡,户34338,口136628,县10:三封、朔方、修都、临河、呼遒、窳浑、渠搜、沃野、广牧、临戎。”
汉置郡县多因袭秦制,所以历代志书都说:秦蒙恬北击匈奴,因河为塞,筑44城,置临河县(嘉庆一统志·鄂尔多斯)。但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只有《汉书·地理志》。由上看出,“临河”一词一出现,就是以一地的方位来命名一级行政建制的,是一个行政建制名,不是一个自然实体名,后来才逐渐有了地名的含义。
此外,有关临河的记述还有水经注。水经注中说:河水
自窳浑来为北河,东经高阙南,又东经临河县故城北;又南河自临戎来,东经临河县南。
临河县自西汉元朔二年设,至东汉废。在明末清初以前,临河地区人迹稀少,到处是“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原景象。后来内地连年灾荒,加上官逼民反,迫使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河南的“口里人”不断流落到临河,在这里开垦土地从事农耕,使临河地区逐渐变成农业区。到民国14年(1925年)设县时,考虑到本地历史,于是就采用了西汉时的县名。1949年9月19日,临河和平解放,1950年隶属陕坝专员公署,1954年隶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隶属巴彦淖尔盟。1984年1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临河撤县设市。
1949年建国后,临河人民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开发
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先后组织开挖了总干渠、总排干等大型
灌排工程,改变了临河地区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互为依托、互相促进,临河人民
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河套 古代,黄河进入河套平原后,黄河一分而为南北两河。南河略向北绕又缓缓南移,形成一个巨大的弯弓。北河则转折向北,穿过乌兰布和大沙漠,又在狼山脚下掉头,沿阴山山脉南麓蜿蜒东流。流至明安川一带受阻,骤然转向南流,在西山咀下与南河汇合。黄河流成的几字弯内大片冲积平原,被称为河套。
《明史-地理志》对河套概念作了诠释:“北有大河,自宁夏卫东北流经此,西经旧丰州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经旧东胜卫,又东入山西平虏卫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这是古代文献记载中给河套下的定义,也是目前对河套概念最权威的解释。
南北两河之间地是狭义的河套,通常称为后套。l850年,北河断流,后套以黄河为南界,临河地处后套。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河套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即凡黄河两岸河水冲积而成的平原都可称作河套。例如甘肃省靖远县人将县城以北黄河岸边的滩地也自称为“河套”。
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北靠狼山、乌拉山,南屏鄂尔多斯高原及库布其沙漠,西临乌兰布和,东与土默特平原接壤。巴彦淖尔市属的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和乌拉特前旗部分地区在其境内,总面积约l0000平方公里。

要雅楠(2014-12-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