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二

家乡区县: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巴市境内的河套平原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40-75公里,地势西南较高,东部乌梁素海一带较低,海拔l000-1100米。由于黄河河道的频繁变化,留下许多河迹湖,使本区成为多湖泊地区,巴彦淖尔由此而得名。
黄河奔流于平原,河道形态的显著特征是:逶迤多曲,水流平缓,主流来回摆荡频繁,支流少。黄河在巴彦漳尔境内流长34.5公里,年平均过境水量为315亿立方米。临河地处河套平原西南腹地,居高临下。
河套平原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河套平原包括以东的土默川平原和以西的宁夏平原。土默川有时也被称为“前套”,与后套相对;宁夏平原也称西套,与前后套相对。三套之中,后套面积最大,引黄灌溉也最为便利。
大后套 处在阴山山脉和黄河之间,西起巴彦高勒,东至西山咀,东西长约25O公里,南北宽60公里,面积l万多平方公里。后套平原俗称大后套,与被称为前套的鄂尔多斯相对。古代,内地晋陕一带人民越过长城,到塞外谋生,名曰“走西口”或“进套”。人们出了明长城通往塞外的口子——西口后,先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再辗转渡过黄河进入以北的平原.习惯上将先到达的地方称为“前套”,后到达的地方称为“后套”。
大后套地势坦荡,渠道纵横,树木成行,美丽富饶,素有塞外粮仓之美誉。民谣唱道: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水渠纵横密如网,阡陌交通赛江南。后套平原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区,引黄灌溉,春种秋收,具有悠久的历史。外地人来到后套,有钱的可以发家致富,穷苦人可以吃饱肚子,深感后套是个养人的好地方,便长期定居下来。塞外粮仓的美名口耳相传,闻名于世,于是更多的人纷至沓来,后大套成为名副其实的富庶之地。
强家油坊 河套地区最早开办的商号之一“强家油房”,初建于清光绪年间,经营碾米、磨面、榨油、制粉(条),供应蒙汉人民。撰写于民国年间的《临河风物志》上说:“临河县城原名强家油房,十年前系一山村,住房仅强姓一家,素操油业,以是人呼之为强家油房。”临河地产胡麻,胡麻籽是榨胡油的原料,运用而生的油房是当时临河地方特色产业之一。
1923年,冯玉祥将军任西北边防督办时,“强家油房”设有兵站,供应西进过路官兵的军需。“强家油房”成为可与陕坝、蛮会相媲美的繁华小镇,商店林立,经营百货五金、糖业烟酒、副食糕点、中西药品、书籍文具、理发照相、缝纫钟表、饭店茶馆等。米面加工成为最当紧的大事,于是碾磨房成为当时镇上的一道景观。民十四年,临河设治局建立,在强家油坊基础上建立县政府,逐渐发展为河套重镇,这即为临河县前身。

要雅楠(2014-12-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