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四吃(二)

家乡区县: 济宁市任城区

糁汤

      济宁人好喝糁汤。

      这个字的读音很奇怪。

      糁,在济宁读作:sa.糁汤,就是这个读音。济宁看见这个字,几乎就是本能地读出来,sa.除此以外,不在意还有别的读音。糁,有三个读音: sá ,shēn,sǎn,而且各有其意。

      sá 方言,米粒(指煮熟的)。

      shēn 谷类制成的小渣:玉米糁儿。

      sǎn 涂。“石青糁之。”原来的初中教材《核舟记》里的一句话,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糁汤,粥状食物,起源很早。

      《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春秋时的《墨子非儒下》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藜羹不糁”,是说粥里只有菜没有肉。《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古代的糁是肉与稻米一比二的比例加水熬粥,济宁糁汤做法,略有不同。

      济宁的糁汤做法是这样:用猪或羊的骨头熬汤,加葱姜佐料若干,把汤熬制纯白色,加淀粉勾薄芡,在大铁锅里呼呼开着,锅底下大火。食客来喝,卖糁汤的拿过一口干净碗,把一只鸡蛋打碎,蛋黄蛋清打入碗中,刷刷刷,蛋黄蛋清搅碎,从锅里舀出一勺滚烫的汤来,往鸡蛋碗里一冲,蛋花翻滚,香气扑鼻,随手滴上几滴芝麻香油,撒上一撮香菜末,再递到顾客手中。碗很烫。

      顾客口中嘶哈嘶哈地忍着烫,把碗放到桌上,再配以烫面饺,坐下一吃,就是一顿美味的早点。一般是,猪糁配烫面饺,羊糁配油饼,同时,桌子上有辣椒酱或者韭菜花,一解腥膻。也有鸡糁,用老母鸡熬汤。要肉另加。猪骨头熬的叫猪糁,羊骨头熬的叫羊糁。猪骨头上拆下来的肉,细细切了,葱姜酱油一拌即可。也可把肉直接加到碗里,全凭各人所好。羊肉也如此。卖羊糁的多是穆斯林,小南门一带最佳。

      我跟一家卖糁汤的比较熟,吃早点,多是那家的糁汤。

      一间门脸,站锅的师傅六十来岁,微胖,浑身上下,干干净净,白围裙,黑布鞋,忙上忙下,从来不多言多语。

      卖饭的讲究是少说话,站在锅旁边,不断说笑,唾沫飞溅,食客忌讳。锅也干干净净,卖糁汤的锅,多是在一般的大铁锅口上再围着加高一大截,增加容量,多用白铁,那白铁也擦拭得白白亮亮,一看就觉得舒服。锅底下,火苗子呼呼直窜,锅上面热气腾腾。站锅的师傅肩头搭一条干净毛巾,在给客人递碗的空隙擦一把脸上的汗。

      招呼食客的好像是他的侄女,门口摆一张桌子,桌子上,一口笸箩,笸箩里是烫面饺,生意好,一笼屉一笼屉的烫面饺刚刚倒进笸箩,等着的食客争着买,女孩用竹夹子夹着数着,一二三四。。。转眼,笸箩空了,里面铺的白布被油浸透了。

      笸箩旁边是一盆切好的咸菜:胡萝卜丝,青辣椒丝,酱油香菜一拌,不要钱。盆旁边就是一摞藏青色小碟,食客谁吃谁盛。

      旁边屋子里是蒸烫面饺的,蒸好了,端着笼屉送过来,一个小伙子忙忙碌碌。

      屋里有五六张桌子,门口也摆五六张桌子,桌子破旧,但都擦洗得干干净净。桌上有蒜,有醋。筷笼里的筷子很干净。

     天不亮,锅就烧开了。看着呼呼的火苗子就觉得有人间暖意。《清明上河图》里感人的不是繁华,是人间暖意。

      太阳还没有出来,打扫卫生的来了,把街边的落叶扫的干干净净,像是给路洗个脸。累了,到卖糁汤的这里,洗洗手,坐下,要一碗糁汤,十来个烫面饺。慢慢地吃,喝下去半碗,站锅的师傅会不声不响再给他加满,加的不算钱。双方客气几句。都是出力气挣钱的人。

      食客越来越多了,老师傅和女子都忙了。

      锅旁边有几大摞刷好的碗,一只一只地被站锅师傅取了,一碗一碗递出去。

      随爷爷奶奶吃早点的小学生,把红红绿绿的书包放在桌子边,趴在碗上喝糁汤,爷爷奶奶一脸慈祥。隔辈人疼人,一代一代的人就这样过来了。

      谈恋爱的小青年,必是小伙子进进出出地接碗,端烫面饺,女子一脸深情地看着,这个时候是最被男孩子惯着的。

      也有工地上看场子的,一来好几个大汉,胳膊上龙啊凤啊的,脖子上明晃晃的金链子,必是大喊,每人一碗汤,俩鸡蛋。肉切一斤,烫面饺几十云云。

      我也常去,安安静静地吃了,吃完赶紧去上学。

      有时候,上学路过那里,会看到那女子认真洗刷碗筷。打扫卫生。站锅的师傅在树荫躺椅上睡觉。卖早点的要起早。咳,人活着,离不了一日三餐;忙忙碌碌也是为了三餐。但是,这种认认真真的职业精神很可贵。

      山东其他地方,临沂,平原也有糁汤,做法和济宁的不同。

      但是,都叫糁汤。也一样很美味。

Cheng慈同学(2015-03-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