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
舞龙是惠州春节期间最为热闹的盛事。龙的扎制工艺十分精致,有头部、S形的颈部和一前一后的脚爪,还有由九个椭园形竹框架起饰有龙鳞纹的长布作龙身,与头部和S形翘起的尾连成一体。整条龙竖置起来“活龙活现”,放着不动“翊翊如生”。在广东和其它地区所舞的龙中,惠州龙的造形最具有古老传统和地方特色。我曾偶然在电视中看到陕西某古城所舞的龙,其造型与惠州相似,似乎为惠州龙的历史追根溯源提供了一些信息。
舞龙是中国民间传统“耍龙灯”的一种,是春节时的一项传统活动。舞龙始自何时,史载不详,但古人很久以前就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而对龙崇拜和信仰的历史则更为悠长。据记,我国汉代便有了龙舞,多为戏龙和舞龙。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梦梁录》中记曰:“草傅成龙,用青木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婉蜒如双龙之状。”这就是一种舞龙。
据有关资料,惠州的舞龙活动,在明清时期及民国初年最为兴盛,清末至民国初年,更发展为一种综合性民间活动。除了舞龙外,往往伴以舞凤、舞狮、舞鳌鱼、舞杂水等。出龙时,按路程牌、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人)、鳌鱼、凤、狮、杂水(人扮的鱼虾蟹蚌等)为序,最后为龙。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一路鼓乐不断,龙飞凤舞,穿街过巷,观者如云。旧时在惠州古城内凡一出龙,都是满城轰动。有些老人,更是携孙带幼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意思是“望子成龙”。
惠州民间的舞龙为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由自己扎造。以竹料为主骨作架,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扎好的龙,龙头往往重达25公斤,龙身长13丈。舞龙时,由一人擎彩珠引路,一人舞龙头,十余人舞龙身龙尾。动作包括行龙、穿龙架、跳龙门、打龙饼、卧龙待后有“猎龙公”和“派龙贴”。惠州舞龙不仅在中秋和春节等喜庆活动中出现。按以前的习惯,凡扎造好新龙之日,以及自然灾害严重的时侯,都有舞龙的活动,前者为“成龙择吉”,后者自然是“驱邪去灾”了。
【打狮】
打狮是惠州春节期间最古老的传统武术活动。“一棚狮”就是由一个狮头、一个师父、一班练武徒弟组成的武术团队。每棚狮的狮头和所练习的武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都有写着尚武精神的狮旗。春节期间,惠州一些商家大户请一棚狮在门前舞狮拜年,表演武术,让行人围观,共同庆贺新年。表演结束,商家大户会送一面贴满钱币的布帐给打狮师父,以示酬谢。如两棚狮在街上相遇,彼此行让路礼,以弘扬武德和尚武精神。现代李家拳传人严景山所继承的惠州李家拳一样,今天仍在民间发扬光大。
惠州民间所打的狮是自行制造,先用竹木为材料做狮头的骨架,接着糊裱纸张上漆,再用彩布缝制狮的身体。狮造好后,要请德高望重或社会名流为新狮点睛开眼,接着才能进行舞狮活动。惠州所打的狮种类较多,有扁鼻狮、斗牛狮、麒麟狮、大头狗师等品种。打狮活动开始,由武术高超的师父(或高徒)舞狮头,另一人舞狮尾,配合狮头做出各种动作。传统的舞狮动作有行进、爬滚、瞌睡、抓痒、登高、抢青等。锣鼓声乐主要是用七声鼓节奏,鼓点分快、中、慢板和煞板等,加上其他徒弟表演的十八般武艺和震耳欲聋的爆竹,使整个场面显得热闹非常。
惠州民间的舞狮当属广东狮,近现代在惠州流行的狮主要有4种,
一是“大头狗”,谓“大头狗狮”;
二是“麒麟”,谓“麒麟狮”;
三是扁鼻狮;
四是斗牛狮;
这4种兽类与西域传入的狮子,在种类上已起了变化。已完全没有了狮的影子了。4种狮中,“大头狗”疑从开平、南雄、顺德、中山等地传入;“麒麟狮”属客家狮,而“斗牛”、“扁鼻”等狮种,以淡水、龙川等地居多。从一些资料看,惠州的土狮种应该是“大头狗”和“麒麟”。
惠州民间舞狮活动亦和舞龙有相同特点,均是自己扎造,平时以街(村)为单位自发组织狮队。旧时在 新狮扎造好后,往往到元妙观点睛,谓“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春节期间是舞狮活动最多的时候。除此外,一些大户在喜事及店铺的开张之日,为“驱邪保安”,经常也请狮往舞。惠州民间舞狮的特点是,狮爷携匣领路,继而是狮子,之后是锣鼓镲钹,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术队殿后。舞狮的传统动作有行进、瞌睡、抓痒、登高抢青、抢炮仗等。鼓点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多打七声鼓节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