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文艺范儿

家乡区县: 湖北省仙桃市

     仙桃市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仙桃民间演艺丰富多彩,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沔阳民歌沔阳花鼓沔阳渔鼓沔阳道情沔阳皮影沔阳小曲沔阳歌腔十样锦江汉丝弦莲湘舞采莲船、蚌壳精舞、踩高跷、龙灯舞、狮子舞等戏曲舞蹈音乐历史悠久,闻名全国,仙桃人创造了江汉平原古老而现代的民间表演艺术。“湖上有渔歌,坡上响樵歌”是这里人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垸垸演皮影”是这里文化繁荣的真实景象,“雕龙雕凤雕吉祥、绣花绣朵绣美好”是仙桃雕花剪纸的形象描绘。

民间戏曲

     沔阳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据新修《沔阳志》载,大致可分为八种,即: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谣、新民歌等。大都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其意境高远,意味深长,富于哲理,且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声情并茂,幽默诙谐,悠扬流畅,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民歌大都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沔阳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为湖北地方剧种,又称沔阳花鼓剧, 沔阳花鼓戏《站花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仙桃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沔阳花鼓戏的声腔由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组合,具有江汉平原鲜明的地域特点。其主要声腔高腔是在当地流行的“薅草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表现力丰富,音乐承载力强,擅于表现多种人物的不同情绪。在沔阳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传统剧目有《十三款》、《站花墙》等。

沔阳皮影

      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仙桃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的皮影艺术之乡。沔阳北依汉水,南临长江,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楚文化底蕴丰厚,古代的青铜、竹木硬雕和皮革、沔阳雕花剪纸等软雕工艺为皮影的诞生准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

工艺美术

     沔阳雕花剪纸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 沔阳雕花剪纸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沔阳雕花剪纸与北方剪纸的组犷、奔放特色相反,显得精细入微。首先是它的构图丰满,运用“散点透视”,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人物,点、线、面有机结合。刚柔相间、黑白对比、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此人物形神兼备,重在以形传神,栩栩如生,线条流杨、圆润,阴刻、阳刻并用,镂空、留实俱佳。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仙桃贝雕仙桃淡水贝雕,选用淡水贝类的贝壳,运用装饰手法,吸收中国绘画及玉、牙、木、石雕等传统艺术表现技巧,巧妙地运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仙桃淡水贝雕以贝雕船的制作最具特色,在全国的同行评比中已经引起了同行的重视。1985年,仙桃淡水贝立体贝雕《音响多功能立体贝雕黄鹤归来图》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仙桃贝雕《玉龙黄鹤舟》1983年仙桃淡水贝立体贝雕《龙凤舟》获北京首届中国国际旅游博览会获玉牌奖,2007年,仙桃淡水贝立体贝雕《黄鹤楼》荣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百花杯”金奖,2008年《黄鹤楼玉龙舟》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其中《玉龙黄鹤舟》作为贝雕工艺一绝已被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2007年贝雕大师路光荣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邓氏麦秆画,又称麦秸画等,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仙桃麦杆画大致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湖广沔阳州举子邓绰堂(字雅儒)进京殿试,候榜期间盘缠告罄,于郊外取材制作麦杆画于市,王公大臣争相购买,聚京举子莫不惊羡。故进士及第,钦点翰林,编修闲暇研磨此画技艺,日趋完美,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秘传于嗣。辞官归田后回祖籍,开始在仙桃流传,并逐步形成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杆画。麦秆画能保质上千年,不老化、不褪色,可用于家庭、办公室、宾馆、饭店和娱乐场所等。仙桃麦秆画大胆吸收剪纸、贝雕、树皮画、羽毛画、书法、国画、烙画等诸多艺术元素,制造出了既有传统技艺,又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浅浮雕麦杆画,其艺术底蕴古朴典雅,端庄秀丽,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乡土气息。2013年邓氏麦秆画第六代传人邓友谱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沔阳糖塑又称糖人模。糖塑的制作技巧以"吹"、"扯"为要。 "吹"是沔阳糖塑最基本的技巧,俗语说:沔阳糖塑"糖模师傅的本事──吹出来的!"学徒学艺,先学的就是"吹泡子"。糖塑师傅把吹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据吹塑材料和对象分别运气,吹出葫芦、金瓜,皮薄中空;龙身、凤体,丰满光润。有时连吹带拉,用一个糖泡做成枝桠纵横的枯树,用一个糖泡吹成老鼠拖菱角;在已变冷的泡上粘个热泡,还可吹出更复杂的造型。扯,也是糖塑艺人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黄褐色的饴糖在艺人手中越扯越活,做起来十分顺手;本色的糖稀,越扯颜色越淡,可变成淡黄色或乳白色,有如玉雕制品;加了食用色素的糖稀,则越扯越"出色"。

     此外,搓、拉、捏和压、挑、剪也是常用的技巧。糖塑有红、绿、黑、黄四种,糖塑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沔阳糖塑的题材多为常见的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中的人与动物,滑稽活泼、俏皮有趣、寓意深刻。

民间舞蹈

     沔阳龙灯是仙桃人民倍受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分地龙灯和高跷龙灯两种表演形式。沔阳龙灯以九节布龙为代表。龙身长18米,由10人(龙珠1人,舞龙手9人)。舞龙者在行进动态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腾、穿越等动作,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龙的雕塑,展现龙的精气神韵,展现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奔腾跳跃的精神风貌。

      蚌壳精舞是沔阳独创,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化妆得十分美丽,躲在用竹篾扎成的蚌壳内。蚌壳用彩纸(或彩绸)糊成。男的肩背鱼篓、手拿鱼网,一心想得到躲在蚌壳内的女人。男女双方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变换着舞姿,进行着迷人的表演。

     蚌壳精舞的形成于沔阳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沔阳地处江汉平原,位于汉江下游及其支流东荆河之间,湖泊、河流纵横交错,水患连年。大多数人民只有以打渔摸蚌为生,由于生活贫穷,有的连老婆都娶不上,为此,渔民便以传说中的蚌姑(想象中美丽仙女的原型),创造了年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蚌鼓精舞表现了沔阳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仙桃是蚌壳精舞的发源地,对蚌壳制作,人物化妆、音乐演奏、舞姿设计,都有独到之处,受到人们称赞。

     沔阳采莲船在仙桃春节文艺活动中,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采莲船,又叫“划彩船、跑旱船” ,为湖区人民模仿驾船采莲而创作的一种歌舞形式。仙桃彩莲船制作别具一格,是用竹木精心制作而成,下为船形,五、六尺长,上是宝塔亭阁型盖顶,船高两米左右,船身皆用彩纸裱糊。一支彩莲船安排六至七人跑船,由一少女(或一青年男子)扮成采莲女,一男子扮成梢公撑篙,牵引彩船跑圆场或作荡船状,船后一梢公婆手握破芭扇随船而行,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等。仙桃彩莲船在表演上独树一帜,先撑篙的大汉即兴创作的四句开场,句式以“三三四三"的主词和衬字组成,多为恭喜之词;后由撑篙的大汉与坐船的姑娘对唱,内容多为民间爱情故事,一唱众和烘托气氛,坐船的姑娘随着音乐在撑篙的大汉竹竿牵引下翩翩起舞,边唱边舞,把舵的艄婆与两位主角配合,耍滑稽动作引观众发笑。唱腔为沔阳花鼓戏腔,如"采船、游江、赶旱船、八段锦、手扶拦杆"等。每逢春节的初一至十五,彩莲船便沿街串乡拜新年,边舞边唱,给广大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沔阳舞狮(俗称“玩狮子”),有地狮子、台狮子两大类。地狮子由一人手持绣球舞弄逗引,两人披顶狮身表演抖毛、抓痒、跳跃、跌扑、睡觉、翻滚、踩球等动作。台狮子在垒起的方桌台上表演,分大中小三种台型,大台型有“九妖十八洞”(即由36张方桌垒起的高台),中台型有“小九妖十八洞”,小台型有“一柱香”(9张方桌垒9层)、“灯笼园”( 9张方桌脚对脚桌面对垒桌面9层)等。舞狮者除表演与地狮子相同的动作外,还有在垒起的方桌间穿绕攀爬,间插望江喝水、四爪踏雪、金钱吊葫芦等绝技表演。动作惊险扣人心弦。每到逢年过节,仙桃各地都会有沔阳舞狮的表演。

     个人主页:http://wm23.cn/manyixiang45 欢迎来访~~

漫异想(2015-03-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