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之一-------弋阳腔

家乡区县: 江西省弋阳县

弋阳腔,我小时候就听过,后来才知道这是汉族戏曲声腔之一。

 

     简称“弋腔”,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后与当地赣语、汉族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它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蕃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清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故弋阳腔又通称赣语高腔。

    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汉族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信州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
    弋阳位于信州(今上饶)信江中游,宋属江东信州路、明清属广信府,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开始置县,地处闽、浙、皖、赣的交通要道,勃兴于浙江的南戏,时以信州府佛道故事为核心,融南曲戏文与当地音乐于其间,“辗转改益”,于元末明初孳乳出一种新的地方剧种,时称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
弋阳腔诞生以后,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与“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以其为首,在全国各地组成了庞大的高腔体系,影响着南北十三个省四十几个声腔剧种,推动着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弋阳腔古木逢春,1953年江西省文化厅创办了弋阳腔演员训练班,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弋阳腔子弟;1958年,在弋阳腔发源地——弋阳县组建了弋阳腔专业剧团���1959年,弋阳腔新剧《还魂记》��中央领导演出,获得毛主席“美秀娇甜”的高度赞誉。
      二十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弋阳腔的传承步入困境,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二OO四年四月,弋阳腔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省、市等有关部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弋阳腔实施保护,特别是弋阳腔的发源地——弋阳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保护方案,核发了保护工作经费,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国弋阳腔(高腔)学术研讨会”,培训了演员,恢复组建了剧团,为弋阳腔的保护传承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弋阳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它对中国戏曲尤其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它延绵至今,虽有兴衰,但始终不绝,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是不可多的文化遗产。

      弋阳隆重举行弋阳腔戏曲周活动


     其实,所谓“倡优淫哇之声”早在“政和”(1111)时期就已经在上层社会中流行起来。“兵部侍郎刘焕言:‘州郡岁贡士例,有宴设名曰《鹿鸣》,乞于斯时许用雅乐,易去倡优淫哇之声。’”当时,在州郡岁贡设宴之时,以倡优淫哇之声代替雅正音乐《鹿鸣》的风气,当属普遍现象。陈康伯和周执羔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成为南戏积极地传播者是可以想象的。
     宋代的信州(弋阳)。是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之地。信州从古至今便是“东西”文化(江东、江西)汇聚地,也是“东西文化”激烈碰撞和磨合地。同时也是战略要地,四省通衢的交通便利,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造就了信州特别的文化氛围,时“理学宗师”朱熹、“词仙”辛弃疾均客留信州。李清照的挚友韩元吉也在信州。
      弋阳腔形成的社会因素
     弋阳腔产生于元末明初,这是戏剧史家们共同的认识。然而,自南宋以来,经元入明,弋阳几乎战乱未已。既有对金人入侵的激烈抵抗,也有贫苦农民因为压迫深重难以苟活的抗争;有大义凛然挽救危亡的民众聚义,也有对倭寇以及叛乱者坚决地反击。元末,江西更加陷入战乱之中。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江西袁州爆发了响应“白莲教”的起义。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白莲教”组织的“红巾军”在饶州和信州一带,展开反元战斗。“白莲教”的起义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江右最先被兵,列郡瓦解。”无数百姓在骚乱和战火中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保其乡,复其盛,昌其后者,江乡甚不多见。”明代,信州多苦难。“弋地兵燹频仍,官和庐舍荡为榛莽。”正德间“江西、广东、湖广之交,千余里皆乱。”“正德二年,丁卯,余干知县潘泰,横苛激民,余乾七、王浩八等聚众遥(姚)源作乱,流劫弋阳。”“正德五年(1510)姚源盗起,将犯弋阳。”直到正德七年“构乱猖獗,弋阳募兵所在,攘掠居民。”这场官逼民反的动乱波及贵溪、铅山等地。战乱和灾荒不已,锻造了弋阳及其附近地区百姓顽强不屈的性格。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催征则恃强抗拒,习以为常。”反抗的情绪与日俱增。“尔年以来,人心不古,淳者漓,朴者斫,强狠徂诈之习侵兴,是以狱讼不息,盗贼滋蔓,视昔盖径庭矣。”弋阳人生性耿直,嫉恶如仇,敢于反抗剥削和压迫是有传统的。明万历年间弋阳知县新安人程有守说:“弋吴丸邑也,犹当古百里之封,先辈之高风孤节,凛凛有生气,山川文物甲于江右。”所谓“高风孤节,凛凛有生气”,就是对弋阳人秉性耿直,嫉恶如仇,敢做敢当精神的另一种解读,另一种阐释。弋阳腔与昆腔同样脱胎于南戏,但是,弋阳腔和昆腔产生的社会背景大相径庭。虽然最初昆腔也是:“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士女顺口可歌而已”。但是,昆腔经过了文人在书斋里的精雕细琢,经过了知识分子诗酒会友,檀板轻敲,细心玩味,缓词磨调,精心包装的艺术加工。
      元明时期弋阳及其附近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弋阳腔不可能是浅斟低唱,不可能舒缓委婉,不可能追求雅致精巧。弋阳腔不是在文人的书斋里诞生的,不是供花前月下玩味的,不是酒足饭饱之后的消遣,甚至不是在达官贵人的酒席宴上演唱的。弋阳腔是下层民众的戏曲,是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是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挣扎和呐喊;是站在悬崖边上,对命悬一线者的召唤和拯救;是面对饥饿和死亡时生活勇气的鼓舞;是人生理想的寄托和对生命的一种解读。
我的个人主页

我的梧桐子主页



滴滴打人(2015-03-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