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一高六十年校庆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上)】
聚熊山洛水之灵气 育治国兴邦之栋梁
——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六十年校庆巡礼
这是一代文学大师曹靖华的故乡
这是红25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
这里有4037座山峰
这里号称“河南的小西藏”
正是在这样一个偏远山区、革命老区、军事禁区、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的贫瘠土地上,孕育了一所普通高中,她承载着大山的重托,背负着老区人民的厚望,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树起了一座基础教育的丰碑。她,就是“聚熊山洛水之灵气、育治国兴邦之栋梁”的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
历史的老人翻过29100页的日历,终于定格在一个红色的日子,卢氏一高迎来了她六十华诞!半个多世纪风雨兼程,六十度春秋砥砺前行,卢氏一高,厚积薄发,以喷薄的活力和凌厉的锐气与时俱进,奋发图强,以迅猛之势、豪迈之情书写着民族教育的辉煌篇章。
风雨校园 沧桑巨变
公元1949年那个山花烂漫的5月,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喷薄欲出,卢氏山川的剿匪斗争大局已定。枪声渐停,硝烟散去,在位于县城西北街城隍庙的几栋简陋的平房里,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卢氏一高的前身——卢氏县立联合中学就这样诞生了。
尽管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城隍庙大殿是教室,土坯泥台放上木板就是课桌,点的是煤油小灯,睡的是土台大炕,但这足以让当地百姓看到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县人民政府两任县长,先后兼任校长,对卢氏的中学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经过了三年的恢复和发展,至1953年学校更名为卢氏县第一中学,1956年县委决定在县城西关修建新校舍���并招收首届高中班,卢氏高中教育由此正式起步。1960年8月,卢氏一中彻底告别了在城隍庙与神仙为伍的日子,初高中班全部迁至西关新校址上课,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纪元。
对于卢氏一高来说,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五十年,是一段漫长的风雨历程,她和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在新中国辉煌的日出中诞生,经历了五十年代创业的艰辛,六十年代灾难的冲击,七十年代困顿中的恢复,八十年代探索中的提高,九十年代发展中的强盛,以崭新的姿态拥抱着新世纪的曙光。
历史的航船驶进2007年,为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迫切需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调整高中教育布局,决定在县城东郊兴建占地360余亩,投资1.72亿元,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的卢氏一高新校区。目前新校区建设已接近尾声,一片气势恢弘、雄伟壮观、新颖别致、秀丽幽静的建筑群,正崛起于龙山脚下、洛水岸边。新校区按功能分为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运动休闲区。各区域廊桥连通,浑然一体。楼宇间花木环绕,绿地相间;另有喷泉池塘,休闲景观。置身其中,宛若走进都市花园。新校区功能完善,设施超前,被专家誉为“高校框架,大学布局”。高标准配置的学生公寓、餐厅、超市、诊所、洗浴中心;拥有现代化设备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电子教室、阅览室、专业教室等,为师生们创设了“全市一流,全省上游”的教学环境。随着新校区的建成,县委、县政府进一步优化高中教育资源,分别于2009年2月和8月,将卢氏三高与卢氏二高并入卢氏一高,三校合并后的卢氏一高新老校区协调发展,已成为三门峡市规模最大的普通高中。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卢氏一高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初创时期的荜路蓝缕到今天与共和国一起走向辉煌,她以挺拔的身姿高唱着胜利的凯歌,托起了大山的脊梁!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大山的厚重凝练了卢氏一高人不甘封闭奋发有为的品质。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进取的协作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敬业乐教的奉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博学、深思、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和谐、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善诱、敬业、垂范“的教风,“勤奋、乐学、善思、争优”的学风,让一批批山乡学子在大山播种希望,到山外放飞梦想。
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老区的孩子更需要广博的见识。卢氏一高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全面育人观,面向全体,张扬个性,“五育”并举,山花烂漫。
学校立足深山区和革命老区实际,健全和完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曹靖华故居” 、“红25军军部旧址”、“二炮某部军营”、“烈士纪念馆”四大德育基地的作用,深入开展“信心、感恩、养成”三大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继承老区传统,发扬靖华精神,立志报效国家”的优良品质;邀请知名专家教授给学生作学术报告,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与山外世界沟通对话的窗口。
学校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定期举办“艺术节”和“体育节”,成立了众多的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团和“校园之声”广播站,由学生编辑出版《一高时空》校报,创设卢氏一高网站,举办科技与人文知识系列讲座,组织多门学科的奥赛活动,素质教育之花处处开放。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有1000余人(次)在全国和省、市、县读书竞赛、书画大赛、科技制作评比、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大赛、学科竞赛中获奖,有数千名特长生被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录取。李韶华同学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取河南赛区第一名,被保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卢氏一高迅猛发展的背后,最关键的是拥有一支德高品正、业务精良、爱岗乐教、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卢氏一高的教职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把献身老区教育做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自觉履行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
“春蚕到死,蜡炬成灰”。
卢氏一高人,为了卢氏大地的发展,为了卢氏一高的未来,他们一代代从青丝到白发,默默无闻、废寝忘食、寒暑易节、任劳任怨……在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上倾注毕生的心血和智慧,育成桃李满天下。
六十年来,学校名师辈出,灿若星河。他们有的长于宏观管理,以超前的眼光和魄力为卢氏一高乃至全县的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有的以其渊博的学识才能,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方法,无穷的人格魅力,培育了无数学子。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治学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一代代卢氏一高人奋勇先前。
这种名师辈出现象的背后就是学校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对良好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抓师德教育,培养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抓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抓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抓教研教改,打造教学名师……
师德沐桃李,德高芳教苑。
雄厚的师资队伍,保证了学校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卢氏一高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法治校 科学管理
卢氏一高的成功还得益于一整套健全完备的规章制度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六十年来,卢氏一高传承建校伊始形成的良好规章,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科学民主治校,群策群力办学,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向制度、文化管理的转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效能
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在上级的主持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校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负责制。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系有着十余年教学经历和学校管理经验的周玉清同志,以其富有创造性的办学思路和实践精神,从众多的竞聘人员中脱颖而出,于2002年7月走上校长岗位。他秉承“为个人一生留下辉煌,为家乡父老尽到责任”的朴实思想,驾驭着卢氏一高的跑车驶上了“励精图治、开创未来、打造名校品牌”的快车道。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cxnan
欢迎关注梧桐子官方网站 :http://www.wutongzi.com/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投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33655226.html
欢迎关注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xnanc
欢迎关注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xiangna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