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炮龙节

家乡区县: 宾阳县

  宾阳炮龙节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但最具有喜庆色彩的说法是起源于宋朝狄青与侬智高昆仑关大战有关。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宋朝名将狄青为了麻痹“据关造 反”的壮族首领侬智高,时值元宵前夕,狄青下令大办酒席宴客三天,并令士兵扎龙起舞,号召百姓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助庆狂欢,宾州城内一派欢腾景象。当夜二鼓,狄青率领精兵突袭昆仑关,三鼓时分夺下昆仑关。宾州城居民从此认为舞炮龙吉祥,每年此时必舞炮龙以求喜庆,狂欢不断,流传至今。现在宾阳人舞炮龙,按照惯例每年正月十一晚上七点整开始,风雨不改;舞龙前供奉神灵,用鸡血喷龙眼开光;舞龙者头戴竹帽、赤裸上身、腰系红绸带,把炮龙舞到每家每户,鞭炮未放完不能离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许丢弃炮龙,坚持到底;炮龙前面有龙灯队、锣鼓队、古乐队开路;各家各户备足鞭炮,烧炮增光;有街道居民求龙珠者,必出资预订;舞龙结束后把炮龙火化升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传说钻龙肚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一年的吉祥如意;小孩钻龙肚会快长快大,长命百岁;情侣钻龙肚会百年好合,幸福美满;总之沾点龙气就吉祥……如今的炮龙节,放鞭炮最激情的倒是外地游客,舞龙头最狂放的是本地居民,看热闹的则是主客不分,人山人海达数十万人,求子、求财、求运之人还可以在舞龙结束后参加龙珠竞拍,拥有龙珠吉祥一生……2008年宾阳炮龙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誉为“中国狂欢节”。

      缤纷色彩游彩架  宾阳的游彩架据说源于清代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由宾州城外东门街武举人李若珠,从广东佛山引进宾阳。古时候叫做“彩飘”,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才改称游彩架。以前,彩架是用人来扛着出游的,现在的彩架台换成了有4个轮子的推台,省去不少人力物力,也更加安全。一般游彩架活动为每年的春节期间举办,近年来游彩架都在农历正月十一炮龙节当天举行,每次出游有四至八台彩架。游彩架活动属于人体造型艺术和行为表演艺术,主要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为表演题材。如:《穆桂英挂帅》、《杨家将》、《西游记》等等。每台彩架上的人物由3至4个聪明、俊俏、大胆的4至8岁的孩童来扮演。     游彩架所用的木台长一米、宽一米,台的中间用钢条做成一个坐椅,让小孩坐着,下面做一双假脚“踩”在伞、扇子、长矛、大刀、弓、箭等物具上,各支撑片条巧妙地隐藏在服装及各种道具之内。从外表看,一个孩童很自然地站在另一个孩童手中的物具上,惊险而神奇莫测。装配巧妙,五彩缤纷,每次出游异常轰动。     踩高跷也是宾阳民俗活动的一大特色。看,一个个化了装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跷,手执扇子,舞来舞去,有集体对舞,也有三人起舞,引得人们翘首仰望,欢声雷动。据说,高跷属《插秧歌》的一种。唱者踩高跷是避免秧田泥水溅身,手执扇子是要重心平衡,劳动气息十分浓厚。清代恩竹樵写过一首《咏秧歌》: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在宾阳,高跷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已赋予新的内容,或扮演成活话剧,或扮演成戏中角色,深为人们所欢迎。

     浓厚的宾阳特色灯酒文化吃灯酒是宾阳人民欢度炮龙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灯盏花开欢盛世,酒香人醉乐绵绵”,这是古人赞颂宾阳灯酒节的诗句,也描绘了太平盛世喜庆丰年的美好景象。灯酒本是“丁酒”,是一年来有喜得贵子(民间也叫“添丁”)的人家为了表示庆贺,献出阉鸡等好菜好酒宴请邻居街坊共同庆祝,同时希望来参加的各家各户也人丁兴旺,来年喜得贵子事业兴旺发达。到现在吃灯酒则是人们共同出资,“丁酒”仍是原来的“丁酒”,可是赋予了灯酒会时人们联络感情,规划创造美好未来等更多新意。为了让外界社会各界人士能亲身体验宾阳人民的热情好客,体验宾阳的民俗风情,感受炮龙节灯酒会的热烈喜庆气氛,为炮龙节增添民族融合,欢乐和谐氛围,炮龙节其间宾阳各街道社区诚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联系参加街道灯酒会。

wm234KS58NWP(2014-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