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安县办学兴教史

家乡区县: 张家口市怀安县

怀安县办学兴教史

     怀安学校教育的兴建,有史记载的见于元朝。元朝元统(1333年)年间,怀安就设有儒学(庙学)。明清时期,一些大的村镇,办有县学、社学、私塾和书院。当时,私塾盛行,遍及全县。由地方人士集资或公堂出钱,请塾师在公共地方教书。读私塾的从五六岁到二十多岁的都有。主要是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至“四书”、“五经”等。书院公私兼办,是研究经史,传授学术,施行英才教育的场所,比一般私塾具有更高的层次。书院经费和房舍以地方官员及乡绅提供。书院设有藏书、讲堂、教授坊等设施,以研究儒学经典为主,间或议论时政,既是名人学士和官宦讲经之场所,也是生童读书考取功名的阵地,对县邑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中敬一书院、文昌书院和养正书院,开创了一县办学的先河。

    “戊戌变法”后,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废私塾兴学堂成为潮流,亦涌现出一批名宦乡贤如杨大?、邹振岳、王达、牛汉昭、阮维熊、李疏景等。这些有识之士率先首举兴教旗帜,选址建校,筹措资金,大办学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柴沟堡改真武庙义塾为“蒙养学堂”,怀安城文昌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柴沟堡、怀安城、左卫先后办起了“女学堂”,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牢笼禁锢下是一个大创举。县里的大镇办学堂,较大乡村都纷纷效仿,积极创办本村的学堂。按当时口北各县人口多少比较,怀安办学之多和学童之众首屈一指。怀安学风大盛,很多家境并不富裕的小学毕业生,千方百计筹措学费赴外地就读。当时,张家口、宣化师范和中学,怀安籍学生人数为各县之冠。1946年,察哈尔省宣化师范第一届毕业生中,怀安籍学生占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怀安的职业教育也捷足先登。

    解放以后,怀安人民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继续光大教育事业,怀安最早实现无盲县,进入全国教育先进行列。建国前,全县没有一所普通中学,经过全县各级的共同努力,逐年发展,到上世纪末,全县各类中学、中技达到14所。升学人数逐年增加,仅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怀安升入大专院校的学生达4000人,有近400人分别升入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近年来,全县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教学设备日臻完善,已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

- 后巷(2015-03-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