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历代相沿袭而面积久形成的,其源远流长。
风俗的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心理、行为和语言三个大类。心理方面主要包括各种禁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行为方面主要指与心理风俗密切相关联而表现出的行为习惯,包括祭祀、婚仪、祈禳和岁时节日、纪念活动等习俗,也称有形风俗;语言风俗主要指以语言为手段表现人们思想感情和意志要求的传统性艺术,如神话、传说、谚语、歇谣等。
北仑的过年习俗:像中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宁波人在十二月廿三夜“送灶君”揭开了“过年”的序幕,也被称作“小年夜”。送灶君仪式要用祭灶果、糯米团供神,另用稻草扎马(勤南一带用纸折成),饲以炒黄豆、清水。祭完以后要烧灶君像及马,送其上天庭汇报。为使灶神能说甜言蜜语,所以祭灶果全用甜食;又欺灶君双眼被烟气迷蒙,不会细细观察,就在筷笼中加上一束新筷,好让灶君摸后,感到这家“添丁”了,应该“添财”了。这一习惯,随着砖石结构灶台的消失而消失了,但祭灶果仍以“迎春果”的新名保存下来。宁波方言俗语里还有“祭灶果,吃了乖乖过”,旧时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地下,小孩子一年难得吃甜点,因此长辈在小年夜给小孩祭灶果吃,要他们来年更加听话。我奶奶每年都会拿来一包祭灶果,小时候觉得还蛮好吃,特别是里面的“红果”、“绿果”、“白果”等膨化食物,还有类似麻花的小饼、芝麻糖,味道是不错的,可现在的祭灶果已没有这些小甜点,换之以一些现代的廉价、劣质糖果、果冻、蛋黄派之类东西,我是非常不感冒的。祭灶前后,家家户户利用晴天“掸尘”,务求内外整洁,家具杂物,无不清洗揩擦。这种一年一度的大扫除,已被流传不绝。
做年糕、春糯米块,也构成农村的交响乐。农民们自己动手,技艺高的还能捏出元宝、鲤鱼、山羊、兔子或猪头,供谢年和“满米缸、满谷仓”(“满”字作为动词兼寓词的祝颂义)的祭品,象征进财、有利有余、吉祥和发利市(猪头雅称“利市”)。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每年过年前都要做年糕,由于数量很大,程序多,需要人手也多,家里老老少少都会出动,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去年糕厂做年糕。我们小孩子一般没什么大任务,多半负责把刚做好的年糕拿到一个专门的架子上晾晒一会,然后整齐地收起来放到筐里。期间,就会要求长辈用多余的糯米捏个元宝、鲤鱼、山羊、兔子或猪头之类,偶尔还会上颜色。到后来,年糕厂关了,年糕都到市场上去买了……
之后,就可以挑个良辰吉日举行“谢年”仪式。谢年前后必须把祭祀场所冲洗干净,用全鸡、利市、鲤鱼、年糕、鼓供神,富裕人家尚有干果、水果和盐、酒、豆腐、葱(称“四盘调和”)。神抵的纸上书“南朝圣众”。原来最初祭的是南宋诸帝。当时他们葬在绍兴攒宫山。宋亡元初,来了个蒙古僧人杨琏真伽,为掠夺珠宝,把宋陵全部发掘,尸骨遍山。人民悲悼故君做了游魂野鬼,因此借“谢年”之名祭祀他们。因为怕元朝统治者发觉,所以谢年只在清晨或起更时举办。这一典故,后来逐渐被淡忘,谢年只被认为是感谢值年太岁,而在绍兴则寄希望于来年,故称为“祝福”。
到分岁这天晚上(即大年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年夜饭。挂起祖宗神像(从此每天设祭,直到初七),贴上新灶神像,贴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喜满门”一类的春联。屋内灯烛辉煌,较平时睡得迟些。然后放“关门炮”。临睡,做长辈的给下辈分“压岁钱”。要压在枕头下睡过夜。有些老年妇女则通宵不眠,在家中或去寺庙“坐夜”守岁。
做年糕、守岁都源于南宋初期。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初五,赵构从临安狼狈逃到明州。为摆脱尾追不舍的金兵,决定登船入海。但船少人多,所需粮草无法运载。于是有人动出脑筋,把米磨粉,沥燥,蒸熟,糙春,揉压,做成条糕,即使无法下锅,也可以生咬充饥。这样就有了年糕。那年十二月廿九除夕,鄞西农民纷纷捐献草席,在高桥镇布阵,协助宋军大败金兵,赢来一个空前未有的大胜仗。但人们为了提防金兵卷土重来,乘夜偷袭,所以点灯燃烛,坐以待旦,这就是“坐夜”的原始雏型。岁月冲淡了历史陈迹,年糕成了“年高年年高,生活日日好”的象征,而坐夜则演变为祈福的一种形式。直到现在,寺院中还有老岖前去坐夜的。现在,很多挟家带眷的善男信女会选择在寺庙度新年,午夜12点烧香拜佛,祈祷求福。而寺庙的头柱香一般是当地很有钱很有钱的大老板出钱求得的。比如宁波市区的七塔寺,据说都是市里的大人物烧头香。
半夜一过,进入新年。于是,左邻右舍争先,爆竹共鞭炮齐鸣。辗转反侧了一个晚上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起床,穿新衣,戴新帽,向父母拜岁,讨拜岁钱。遵循古礼的,首先上境庙去拜庙神(如裴肃、王安石、王元伟等)。然后回家拜“像岁”。有的小支族,还有集中在堂前排拜这支始祖像岁,分饼、碗或钱。这天早餐吃甜汤果或红枣赤豆粥,戒荤。饭后去邻居拜年,孩子们分得不少糕饼水果。初一不扫地,不动用刀、剪、秤、磨、不杀牲,不倒马桶,让日用器物都安度新正。天色苍茫,就不点烛安寝,使这天“平安无事”,给一年开个好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