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2重点推荐美食—宜章蕨根糍粑

家乡区县: 湖南省宜章县

蕨根,蕨根糍粑?什么?是不是葛根,葛根糍粑?
糍粑简介
蕨根糍粑,食品来源于湘南省宜章县,莽山就好像新化梅山同样古老的样子。糍粑等古朴原始的食物一样,食材古老,食物朴实,然而又极其小众,带有地方独特风味,往往不为都市人甚至是厨师界所知。但因为它们的独特性、古老性,本身充满朴质的力量。就湘菜的进化而言,每过几年,总会发生“农村包围城市”的美食事件,湖南一些县城地方菜、一些小众菜品和食物古老而新奇,它们就像野生稻一样,一旦与省城都市餐饮发生杂交,往往能起到推动湘菜变异前行、焕发新活力的沛然力量。所以早几年,沅陵杀猪菜和蒿子粑粑,就让长沙人吃得如痴如狂。只是以这类野生原产食材,用朴质方法制作的食物,因社会日新月异变化,越来越少,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但仍然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让我们都市人的舌类味蕾,获得惊喜,得以流行。
舌尖上的中国2—蕨根糍粑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重点讲述苏州面点,其实长沙曾经也有以德园和银苑为代表的面点。
在当今湘菜名厨中,常可以看到王墨泉、许菊云、聂厚忠、谭添三之名,而张力行的名字,有时却看不到。一切只因张力行是做白案(面点制作的代称)的。
人们总结说,市政府食堂、中山亭袁记包点、火宫殿包点,以及已拆迁的二马路包点,生产了现在长沙好吃的包子。
但此类包点却已远远不及当年德园、银苑及老火宫殿包点。长沙传统制馅用猪脯肉、胶质丰富的猪皮、笋子、香菇等熬出鲜汁来调馅,现在人们则多半直接使用自来水、味精来调肉馅,且馅心不能成团,一口咬下去,再也没有鲜汁满颊、朵颐大快之感了。
张力行、李寿泉等白案前辈的传统工艺已近失传。保护传统美食资源,让它发扬光大,其实也就是传承和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本身的文化的力量。长沙衰微的白案,能够重新振兴否?
不知道蕨根糍粑是对的,它并未成为长沙餐桌上的流行食物。而不知道的人,多半是流行餐饮的爱好者。之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剧透”了湖南美食就有蕨根粉,一度让人以为是餐厅里辣得要死的凉菜蕨根粉。直至《心传》最后揭开谜底,原来它要介绍的,是湘南宜章莽山“过山瑶”制作的一种食物,一时让人恍然大悟。此类偏僻小地方的特产,所在多多,往往不为人所知。不过正因此,便有了年轻人的好奇、上年纪者的回忆。本期图事绘,我们就端上这道质朴得甚至有点原始的美食。
制作方法
功效:具有祛暴热、利尿、令人睡、补五脏不足等功效。
蕨,叶似老蕨,根如紫草。生山间,人作茹食之。——《本草拾遗》
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蜷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内有白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作粔籹,荡皮作线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纲目》
一、挖蕨根
一般在秋、冬采集。多存于崎岖、密布荆棘的山间,所以有说蕨根是吸收大山的灵气而生。
二、捶蕨根
捶蕨根辛苦,苦就苦在要用很大的木槌,大概有20多斤重。捶蕨根非常讲究效率,所以,挖掘根的人会相互帮着捶,他们一高一低的木槌声,虽然单调,但也像一曲动听的农家曲。
三、过滤沉淀
取自山林的各种材料组成了一套奇妙的过滤系统。一大一小两个木桶,大的可装两吨水,小的才得两人合抱。小桶在高处,大桶在低处,中间用劈开的竹子连接,小桶里用稻草做过滤器,大桶里用棕衣做过滤器。蕨根水从小桶流进大桶,经过一天的沉淀,把水放干后,留在大木桶底部的就是蕨根淀粉。
四、做蕨粑
把蕨根水加热、起糊、不断搅拌,直到表面形成凝胶,到了一定火候,就会变成一个大大的黑球——这就是蕨根糍粑了。把它倒在簸箕上,蘸上米粉,做成一个个拳头大的小糍粑。
五、蕨根糍粑
做好的蕨根糍粑可以直接食用,也可蒸、煮、煎,甚至炒腊肉。在过去,蕨根糍粑一直是许多山区人民充饥饱腹的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成为原生态绿色美食。或许正如《舌尖二》中所说,蕨根糍粑“不仅是对美味的留恋,也是祖辈提醒后辈,不忘艰难时日”。

 

220(2014-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