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境域置县已有2200余年。始名“东阳”,后称“安宜”,“平安”。唐上元三年,县境获定国之宝,肃宗诏书,将“安宜”更名为“宝应”,沿用至今。
宝应县地处江苏腹部,扬州市北缘。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观北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呈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境内物产丰富,尤产荷藕,素有荷藕之乡的美誉。历史上人才辈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丹青大师陶成,撰《山带阁集》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才子朱曰藩等。这里的水土养育着一代代宝应人,也孕育了此地的风土人情。
生活习俗。衣着:清末,男子一般上着对襟服,下穿大腰裤。色调以蓝灰黑白为主。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大襟长衫。商人,塾师,绅士等外着大襟长褂,大腰裤。青少年女子常在褂边袖口镶嵌花边。婴儿多着“和尚领”(系带而不口钮)衣衫。开裆连脚蹬裤子,胸前围兜兜。腰际及臀部围包被。民国时期,职员,教员,学生和商人中的一些男子穿中山装,少数着西装。女子时兴旗袍,除老年人外,很少穿折腰裤。贫苦劳动人民的服装大多如旧。
建国后,服装款式有较大变化。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期,男子普遍穿蓝色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女子亦穿列宁装,灰色春秋衫。“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穿黄色军装以为时髦。七十年代后,服装款式不断翻新,尤以青年及妇女服装式样为最。男子着西装,夹克衫,T恤,香港衫,运动衫,滑雪衫,羽绒服,牛仔服,喇叭裤等。女子穿春秋衫,卡曲衫,蝙蝠衫,滑雪衫,羽绒服,连衣裙,百褶裙等。儿童穿娃娃衫,海军衫,背带裙,牛仔裤。衣料从土棉布到咔叽,毛涤,全毛,皮革等。色彩时有变化。当代服饰更是日新月异,步行街,商业广场里的服装品牌比比皆是,色彩斑斓,满足各个年龄层和消费层的需求。
饮食:境内以大米为主食,辅以大卖,面粉,糯米及其他谷物。民国期间,生活水平中等以上的家庭一日三餐,两粥一饭。夏秋之交还掺以面食(面条,面疙瘩,干面饼,饺子等)。每到农历年底,很多人家蒸干糕,炒炒米,做糟面饼,黏食饼,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和岁末年初的早餐。贫苦人家则三餐不周,多吃粗粮,夏季吃大卖粥,饭,连麸倒的“水糊子”,或吃面疙瘩。冬腊月,改吃两餐,早上胡萝卜粥,晚上慈姑烂菜饭。水荡地区则以煮藕饭,藕粥为主。建国后,生活日益改善,改为一日三餐。
副食:主要副食有青菜,菠菜,慈姑,茄子,豇豆,冬瓜,芋头,水芹,藕,鱼,虾,猪肉,鸡,鸭,鹅,禽蛋及豆制品。解放前,城区市民日常菜一般有荤有素,一干一汤,荤素搭配。亲朋上门冷盘热炒,较为丰盛。六七十年代,农村过节,办喜宴多为“八大碗”荤素皆有。八十年代以后,喜庆节日,宴席多为六碗四盘,或四冷四热六大菜,甚至有八冷八热六大菜。如有嘉宾贵客,还要办蜜饯捶藕,妃色水虾,白炖鳜鱼,清蒸甲鱼菊香肥蟹,八宝童鸡,卤汁野鸭等维扬菜肴。现在,一般中高档的宴席炒,烧,煨,炖,蒸俱全。
饮料:茶酒为境内主要饮料。解放后城乡居民历来用绿茶,白酒招待宾客。八十年代以后,啤酒,葡萄酒,汽酒及其他果酒等饮料已经成为酒席必备,视饮者不同爱好所需。纯白藕粉,藕粉晶等地方特产为县内普通馈赠饮料。桂圆精,麦乳精,蜂皇浆,全脂奶粉等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八十年代末。咖啡在部分青年人中流行,引之以为高雅。现在各式茶餐厅,咖啡厅已经是最普通的风景了。奶茶,奶昔,果汁,牛奶,酸奶等各种饮料在小吃店,冷饮店,快餐店,超市都可以买到。
岁时习俗。过年:正月初一。亦称大年初一。古人教正旦,元旦,元日。民国元年(1912年)规定为春节。凌晨,点烛焚香,鸣放鞭炮,烧黄元,用三碗汤圆,锅巴元宝插松枝,敬奉神灵,以示迎新。俗称接天地。全家人穿戴一新,吃云片糕,糖果等。早餐吃元宵或饺子(意即团圆,顺心),然后亲友互相串门贺喜,俗称拜年。拜年的客人上门,各家皆用糖果,大糕,花生,瓜子和烟茶招待。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