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土家族婚庆习俗

印江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别是土家姑娘,10岁左右母亲就要教唱《哭嫁歌》,学织锦、绣花、做鞋、纳鞋垫。土家姑娘特别重情,在出嫁前的一天一夜就要唱《哭嫁歌》,哭父母、长辈,哭哥嫂、姐妹等平辈,诉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叙平辈的手足之情、友爱之情,和自已孤立无助,难舍难分之情,“长歌当哭”、“以歌传情”,直到凌晨“八仙师”吹奏吹打乐曲《放牌》中的《离娘调》、《梳妆调》、《催妆》曲牌而止。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婚俗文化演变至今,少说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哭嫁歌》是一种女性演唱的婚俗情景曲目,有独唱、对唱,还有众友好姐妹陪哭的群唱等形式;音域只有五度,调式是汉族商调式,也有徵调式的;曲式结构是“起腔”(妈口也 ,我的娘呃!) 4小节主旋律(后2小节是前2小节的变化重复) “尾声拖腔”(妈口也 !与起腔音同为“商”音);也有另一种“戏曲味”的哭嫁歌,有4句结构,更趋完整,情绪表现更准确,为徵调式的;几种调式的都很凄苦、悲凉、动情;哭嫁歌一般由母亲陪着女儿嫁娘先“开声”唱,再由嫁娘按长、幼顺序而唱,被哭诉的对方若是女性,就要礼节性的陪唱对答呼应;内容多为感谢和理解父母、长辈的养育、呵护之情和艰辛,以后谨遵妇德,勤俭持家度日等。
产生“哭嫁”这种文化现象,笔者认为,1、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用歌声来传情达意是他们从小练就的本事,劳作、爱情、婚俗、丧葬,生活中很多事都可用歌唱形式来表达;2、土家族是历尽磨难的一个民族,经济不发达,嫁娘以“哭嫁”形式向被哭的亲朋求助“嫁奁”(钱、粮、嫁妆等财物),因为没有嫁奁,到婆家后就会被轻贱、受气。
土家族“哭嫁”这种婚俗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贯穿了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反映了团结、和谐主题,折射出怎样为人、生活、繁衍等哲理。土家族《哭嫁歌》是一部生活叙事诗,是人类发展的社会学教材,是一部民族清唱歌剧、长调,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tianmimi(2015-04-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