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文化艺术大传承

家乡区县: 安徽省南陵县

南陵县黄梅戏剧团,集体所有制,建于1957年,前身是芜湖市新声庐剧团,1957年11月由芜湖地区划归南陵县作为基本剧团并一名为南陵县庐剧团,1960年2月转为地方国营。同年4月与县文工团合并,改为南陵县剧团,既演黄梅戏也演庐剧。1962年正式定名为南陵县黄梅戏剧团,转为集体所有制,1972年曾转为地方国营,后又转为大集体。[1]

文化遗产:南陵位于九华山山系与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南有次原生态的省级大、小格里森林公园,北有水波浩淼的万亩水乡奎湖;东有千年古镇弋江,西有乌霞奇峰怪石;西南有西山花海石林、县邑镇山戴公山。

南陵春谷公园

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1279年,长达2300余年的大工山铜矿采冶,炼铜十万余吨,至少打造了百万件青铜器,在中外青铜历上所罕见,为中华青铜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南陵县已调查发现地域内地面、地下文物遗迹130余处,以青铜业发展的“国保”大工山古铜矿,因此形成的管理居住区“省保”牯牛山古城和墓葬区“国保”皖南土墩墓群,以及家发永林六朝古墓群、家发墩山古墓群,弋江汉代宣城县城址,三里镇辋峰恐龙化石遗址,丫山双龙井古动物化石遗址,籍山镇徐家大屋,黄墓三国东吴偏将军黄盖墓,丫山镇龙山的明清神仙洞,丫山镇龙山明代燕伲洞,绿岭青山燕子洞,城关的小乔墓,奎湖的浮城寺商周遗址,家发泉塘的商周甘罗城遗址。城内的玉带桥、黉塘桥、龙会桥、惠民桥、毕家桥等等。馆藏文物千余件,标本近两千件。南陵以铜的采矿、冶炼、铸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 “青铜文化”;以雄姿英发的东吴大都督周瑜任该地春谷长,堪称世界军事史上间谍“先父”的大将军黄盖,风姿倾国倾城的绝佳美人小乔,从而形成了的“三国文化”;以大唐李白、王维、杜牧等杰出诗人游历南陵名山秀水,留下绝妙诗篇,又形成独特的 “大唐文化”。

西周青铜龙耳尊,是用当地的铜原料,由当地铸造工匠制作的具当时中国南方最高工艺水平的精美青铜器。此尊被国家文物局在安徽省选中的唯一的一件青铜器,参加北京奥运园区的“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这是继90年亚运会后第二次入京参展,可谓南陵“镇县之宝”。

南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流传千年的神怪、劝善的戏种“目连戏”,有“南陵大鼓书”,“十兽灯”,以及喜庆的龙灯、鱼灯、罗汉灯、舞狮子等,有脍炙人口民歌、小调,有别于他地的“六月六奎湖赛龙舟”,有蜚声海外的丫山凤丹和留传千年传统制作工艺的脆酥香甜的绿色食品藕糖,还有远近闻名的南陵风味“弋江三老太羊肉”、“界山老鸭汤”、“奎湖飘鱼”、“城东牛歪子牛肉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香菜”、“炸藕圆子”、“糯团”、“蒿子粑”等等,多则不可胜举。

南陵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古人类栖息生衍,西汉时期开始设县施政,名为春谷,三国时吴国大将周瑜、黄盖、周泰曾分别任过县令,公元525年(南朝梁帝)时置南陵县。黄盖、小乔墓葬于境内,西周至唐宋,这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陵铜矿采冶经历了东周、汉代、唐代,长达千年的炼铜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铜冶文化,为中国青铜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工山古铜矿冶遗址与周朝时期的千峰山土墩墓群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代,南陵人徐乃光曾出任清朝驻美国纽约第一任首席领事,文学博士梅光迪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陈毅、谭震林将军都曾在南陵指挥作战。新中国成立后,南陵涌现出了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李家发,一等功臣周可玉英雄人物。

半零落微光(2015-04-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