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安 — 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家乡区县: 福建省新罗区

 一:人物简介

  谢华安院士,汉族,1941年8月16日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是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农学家。他凭着对土地的反哺深情和对农民的挚爱,为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并在国际保持领先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创立了四项关键技术,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培育出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他分别先后在宁化、尤溪县建立宁化河龙贡米产业院士工作站和尤溪县超级稻、再生稻产业院士工作站。其中,宁化河龙贡米产业院士工作站被授予福建省十佳院士工作站。他本人还荣获福建省“6.18”突出贡献奖。

历任福建永安县小陶农业中学、县农业中学、永安农业职业学校教师。1972年起任福建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研、副研、副所长,1990年任所长、研究员。

2012年0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院士应邀出任世界客属第二十五届恳亲大会首席“城市骄傲”形象大使。

二:主要成就

  谢华安研究员是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据农业部资料统计,至1996年累计推广8.6亿亩,4年全国区试结果亩增稻谷74.1公斤,累计增产稻谷637.36亿公斤,增收600多亿元。“汕优63”再生力特别强,实现了再生稻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突破,使再生稻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成为现实,仅1996年,“汕优63”再生稻就占全国再生稻总面积1100万亩的80%以上。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全国以此配制的杂交水稻组合中,除“汕优63”外,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的有17个,至今已累计推广1.94亿亩。继“汕优63”后,又培育出通过国家、省、市品种审定的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10个,至今累计推广8314.24万亩。其中“汕优78”、“威优77”分别被国家科委列为“八五”和“九五”重中之重推广项目,正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三:科研成果

1、培育成功"明恢63"获三明行署科技成果特等奖(第一位);

2、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63"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位);

3、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的选育与利用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位,1998年);

4、杂交水稻新组合"V优63"(第一位,1991年)和杂交水稻早熟组合"V优77"(第二位,1991年)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杂交水稻组合"汕优77"(第二位,1994年)获三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6、杂交水稻组合"汕优78"获三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位,1986年);

7、杂交水稻组合"四汕优63"获三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位,1985年);

8、杂交水稻组合汕优72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位,1998年)。

9、从福建省农科院,以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创新团队,在云南省文凤村培育的“宜优673”水稻百亩示范片,通过农业部组织的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005.85公斤。

四:发表论文

  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杂交水稻中季繁殖制种技术》(1982年),《灿型杂交水稻汕优63及其恢复系明恢63的选育研究》(1987年),《杂交早稻威优77及其恢复系明恢77的选育研究》(1992年),《灿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1994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良种"汕优63"Ⅰ培育的理论与实践》(1996年),《杂交水稻恢复系和强优组合选育进展》(1996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良种"汕优63"Ⅱ主要农艺学与生物学特性》(1997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良种"汕优63"Ⅲ光合特性与光的利用率》(1997年),《明恢63的选育与利用》(1998年)。

五:主要荣誉

  由于谢院长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出贡献,曾多次荣获从全国到省、市各级政府授予的科技先进工作者、标兵、双文明标兵及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及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中华农业科教奖、王丹萍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获得者,并且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1999年获得陈嘉庚农业科学奖。

 

赖杏汇(2015-04-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