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关长城

家乡区县: 保定市易县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因关城居于紫荆岭上而得名。关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其形势极为险要。位于易县城西45公里的紫荆关上,南面以十八盘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门户,远以宣化、大同为蕃篱,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峰叠峦矗,如屏如障,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于紫荆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当时称为“五阮关”,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秦汉称上谷关,北魏称子庄关,隋唐称白壁关。
后来改称为“浦阴陉”,被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初时还叫过“金坡关”,由宋朝中叶始改称今名。相传当时关城内外遍布紫荆树,盛夏荆花绽开,香飘万里,故“荆关紫气”被古人定为易州十大胜景之一。
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后来历代虽有修建,但基本是沿袭旧制没有多少展拓。明灭元后,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批准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在对旧城进行改筑的同时,建紫荆关新城一座。新、旧两城墙体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洪武之后,经永乐、正 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直到最后一代崇祯,都在不断地修筑紫荆关。到明王朝灭亡前夕,紫荆关才建成了今天的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紫荆关是著名的长城关隘,和居庸关、倒马关合称“内三关”。1996年,紫荆关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荆关因其军事地位重要,历史上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统计,在这里发生的大小战斗,仅有文献记载可考的就有数百次之多。
紫荆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研究长城关隘建筑,古代军事科学的重要遗存。今日的紫荆关已成为一处风景秀丽的旅游名胜。到这里来的游人除能领略到紫荆关雄姿外,一定还会对这里的景物传奇故事产生兴趣。十八盘顶有一平展的山壁,上面刻有一个歪戴着乌纱帽,一脸哭相的人头像 。据说明末一位官吏,以修缮紫荆关为名,横征暴敛,贪赃受贿,被保定府砍去了头,老百姓在山壁上刻下了这幅图像。犀牛山有一犀牛状的山石,身高丈余,身长两丈多,寒夜人在山下就能听见石牛在北风中呜呜地吼叫,白天农民持锄、锨等工具,路经石牛行走十分困难,古人常把这石牛当做神牛供奉。

后来,因为墙体相应毁坏做了后期的修复,包括水关在内的十来米长是砖墙,两边却都接着石头砌成的虎皮墙,砖墙上部分近似半圆形的一片以新砖为主,其余是旧砖,看起来确实有点不和谐。内墙边上有一堆树根,现场的工作人员说是从原墙上拆下来的,原来的内城墙由乱石和砖垒成,上面长了不少树,从里面鼓胀出来,破损不堪,修复时将外面墙皮拆下来重砌,凡是能用的砖都用上了,只剩这些树根。

拆旧墙时引起非议,有些是对工程了解不全面,像说拆了后砖就不用了,其实一半以上完好的就用;有些是对紫荆关了解不全面,像说虎皮墙不是原貌,其实现存的紫荆关主体是明朝修成的,当时紫荆关的关城外侧通体使用条石,内侧墙体以虎皮墙为主,这有资料记载。到清朝、民国时期,年久失修使紫荆关的一些墙体开始坍塌,人们在修复时有的地方用墙砖,有的地方用碎石,这次的修复工程方案是国家文物部门的专家经过长时间考察分析后,比照明长城的标准制订,所以内墙是以虎皮墙为主。
维修前的紫荆关外墙基本上是明代旧貌,内墙经过维修,但材料不一,也不坚固,进水后外鼓得非常厉害。前不久拆的这部分墙是按维修方案施工,本来原有构件能不动的就不动,但是实在不坚固了,再保留下去等于是给以后留下了隐患,国家投资修一次尽量把它修得坚固一些,所以只好重砌。离修复了的内墙不远还有段内墙未维修,墙上既有青砖也有河卵石,不少砖已损坏,有的地方明显外鼓。维修人员说,这段内墙要比水关一带的好些,如果能像这样就补砌而不是重砌。

闫娜(2015-04-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