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麓 山 概 况岳麓山位于临洮县城东二里许,主峰海拔2200米,当地人称“东山”,以宋时所建东岳泰山庙于山麓而得名,山上亭台阁榭遍布,花草林木繁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临洮旅游风景区之一。2003年,经国家旅游局审查,岳麓山被确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沿绿树成荫的石阶而上,十步一楼,五步一阁,水榭、风雅亭、伏龙阁、畅怀亭、一览亭等独具特色的建筑飞檐流丹、画阁回廊,典雅别致。再往上走,山回路转,曲径通幽,半山腰便是超然书院。再往上走“甘南农民起义纪念碑”巍然耸立,豪气镇山,南向呼应的则是纪念1949年临洮儿女踊跃参军,进疆戌边的“戎疆亭”。岳麓之颠,则是蜀汉大将姜维点兵之处——姜维墩。
岳麓山众多风景建筑、神庙古迹在建国初期保存尚好,在文革中残遭破坏,文物古迹几乎损失殆尽。1986年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岳麓山进行了整修和重建,恢复建筑物20项31座,栽植了大量的树木和花卉,形成了“岳麓山八景”,即琴台飞瀑、惠桥映月、文峰夕照、戎疆风雪、雾沟伏冰、凤台春晓、三月黄花、古柳隐罩。每逢节假日、庙会节,旅游观光者数以万计,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岳麓山亭台简介
毓秀亭
老子出关在岳麓山讲道,一日,在此处仰观巍巍岳麓山,俯视滚滚洮河水,对随行的弟子情不自禁地赞叹说:“此地山灵水秀,真胜景也!”后人建毓秀亭纪念老子,毓秀二字含钟灵毓秀之意。
伏龙阁
《史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后,对弟子们称赞老子说:“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邪!”意思是说:我今天见到了老子,觉得老子好象龙一样。老子隐居临洮时,常和弟子们在此处对奕谈说,修身养性。老子飞升之后,后人建伏龙阁纪念老子。“伏龙”二字,典出《史记》,含有隐藏之龙的意思。
畅怀亭
老子隐居临洮时,常带领随行的弟子以及前来问道的朋友,来到此处,一边观赏风景、一边畅怀交流悟道修德的经验和体会,后来,便建畅怀亭纪念老子。
悬 亭
老子当时登上此处时,曾对随行的弟子们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后来,此处便成为老子和弟子谈道的地点之一。老子飞升后,人们便建悬亭以纪念。“悬亭”二字,即言此亭悬空建起,又含《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之意。
凤 台
凤台又称超然台,“超然”之名,语出《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虽有荣观、燕处超 然”。相传是老子飞升之地,缘“有凤来仪”而得名。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期楚国人。其祖为古陇西狄道人,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据史料记载,老子见周之衰,离周京洛邑出散关后,在渭水,洮水,碧水流域传道,访圣,寻根,最后于临洮岳麓山凤台“飞升”。至今,当地群众中仍然流传着老子提笔点太极的传说,传说在今临洮城北约五公里的洮河西岸,有座无名小山,老子在古陇西邑临洮传道时,每日登东山,在神庙大院讲经。早上登山时,晨辉中回顾城北山川,见河西面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山,早晨一片光明,傍晚回来时看到夕阳下,这座山一片阴暗,不像别的山那样有明有暗。后来,老子的讲经活动结束了,便站在东山半腰的台地上,对学徒们说:“我要使城北河西岸的那座山变得早晚都像太极图一样”,言毕,挥起笔来,朝那座山点画了几下,并把笔朝天插在了地上,接着就“飞升”了。第二天早上,人们一看,那座山换了一个景象,早上明的部分变暗了,晚上暗的部分变明了,就是早上的那幅太极图转了个身一样,成了明暗相反的一幅太极图。以后人们便把这座山叫成了太极山。
笔 峰 塔
笔峰塔,相传是老子挥笔点太极后插笔的地方,最早建于何时,现无从考证。三十年代所存砖结构塔身,为明朝所建。抗日战争时期,迁临的兰州乡师因办学,怕塔倒塌危险,便拆除了笔峰塔。后来在岳麓山重建过程中,新建了笔峰塔。新建 的塔高19米,占地50平方米,六角七层混凝土结构,筒瓦覆顶,墙壁装饰水泥浮雕,装角兽42个,是超然书院内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物。
讲 经 台
讲经台,也叫讲道台,是老子出关后在狄道(今临洮)传道讲学的地方。他所传的《道德经》是一本哲学著作,不是宗教经典。全文分“道可、道非、常道”等81章。“道”即宇宙本体,“德”指人们从万物中领悟宇宙本体而获得的真理。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道孕生阴阳双方混沌之体(道生一),混沌之体变化产生阴阳双方(一生二)阴阳双方配合产生新个体(二生三),新个体结合产生万物(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类依法大地,大地依法天空,天空依法宇宙,宇宙依法自身。
超 然 书 院
超然书院,原为超然台,是老子讲道的场所。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杨继盛贬官狄道,为继承老子讲学精神,弘扬道德,教化人们,惠及后世,在此地建书院,仍然沿用超然二字作为书院之名。当时修葺见堂3间,讲堂5间,道统祠5间,并置学田2000亩,供学生膏火之费。杨继盛公余亲自讲学课子,广收生员悉心教诲,使临洮学风大盛,兴学助教蔚然成风。他在讲学时所书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就刻在笔峰塔塔壁上,至今脍灸人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临洮儿女。办学期间,为了书院正常运转,添补经费不足,他毅然卖掉所乘之马和妻子的首饰合并俸银交由书院使用。正是杨椒山的鼎力支撑,超然书院名声雀起,不仅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学者来此讲学, 使当地和附近汉、回、藏族生员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姜 维 墩
姜维墩位于东山山顶,居高临下,可俯瞰县城全景及周围5公里左右的地方。墩台系黄土夯筑,南北长22米,东西宽14米,高约10米,夯层厚0.14米,夯层中夹有草绳痕迹,墩台顶部南北长13米,东西宽6米。墩台下方暴露粗绳纹瓦片,曾出土秦汉砖瓦及铁戟、铁甲等遗物,墩台附近曾出土秦汉墓葬随葬明器彩绘云气纹灰陶奁等,墩台前建古汉阙门,并设有登墩踏步,垛口,栏杆等,据《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载:后主刘禅延熙十年(1247年)姜维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因姜维伐魏而数攻狄道,故民间将今临洮城东岳麓山,颠峰称为姜维墩。实则系秦汉时所筑,后代沿用,为陇西郡治最高之“瞭望哨”。
临 洮 书 画
临洮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书画创作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彩陶纹饰为其肇端,后世书画家层出不穷,近现代著名画家更是灿若群星。有题写了西湖第一名联的黄文中,有“陇上三绝”之一的李景豫,有西部风情画家陈绍伯,书法家张三观、张映川、牟月秋、张趋、何裕等,在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书画创作更是蔚然成风,呈现出了书画作者多,展览交流多,获奖作品多的景象。近年来,县文化部门,组织书画家到外地采风写生,参展,邀请外地书画家来临洮举办展览,交流经验,很多作品入选国家及省级书画展并获奖。如油画《黄河文明》、国画《家在九曲黄河畔》、《大漠魂》、《母亲万岁》等。书画家们或在海内外举办个人展,或出席中韩书法交流赴韩访问,并出版书画集多部,有文化局主编的《临洮书画集》,临洮画院主编的《临洮画院书画集》,县政协主编的《书画摄影作品集》及个人出版的《陈春梅书法作品集》、《张宏林山水画作品集》、《张兴中画选》等。
李 氏 文 化
东周时期的“柱下吏”李耳(即老子)出关西来传播《道德经》“飞升”于临洮东山凤台。李耳九代孙李崇因作陇西郡首任郡守,为陇西李氏始祖。椐《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上)载,李氏以狄道为其祖籍与秦国的历史有关:“李氏出自赢姓”……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生昙,字遗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使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玑。崇字陇西房,玑为赵郡房。崇为伯祜,陇西守南郑公。生二子:长与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候……
李崇次子李瑶为狄道候。李瑶子李信为秦大将军、陇西候。李信子李超为汉大将军、渔阳太守。李超子李仲翔,汉初为征西大将军 ,讨叛羌于素昌,众寡不敌,战殁。素昌,即狄道也。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今临洮县龙门镇东二十铺村保存的西汉太尉李仲翔家族墓群,就是有史可考的陇西李氏最早祖坟。195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西面的槐树村,就是陇西李氏的祖居地——古称“槐树里”。李伯考长子李尚为成纪令时,生飞将军李广,始有“成纪李氏”、“成纪李氏”。是陇西李氏之一支,统称“陇西李”。
现存的碑文和出土的墓志铭中,北魏至唐的陇西李氏人物,籍贯为狄道的有100多人,如李 后裔北魏左将军瀛洲刺史李彰,怀化令李超、李缓华、李艳花、李蕤、李伯钦、东魏左将军李挺,隋朝德广郡开国公李和,新兴郡守李世举,唐朝高祖李渊从弟淮安靖王李寿、李渊第十三子李元懿,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公主李守、李丽质、李淑、李敬、高宗李治次子雍王李贤及云麾将军李思训等等。
文革前,曾存有《西凉武昭王李公讳 之故里碑》文革期间,城北瑞新村农民平田整地中挖开一座砖砌古墓,墓室绘有彩色壁画,据考为李 衣冠冢。
据统计,全县以李姓命名的村庄70多个,1.5万余户.8万多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6。
临 洮 县 博 物 馆
临洮县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其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民众教育馆”面积为1568平方米。
博物馆现有藏品7289件,三级以上文物210件。在各级各类文物中,尤其以新石期时代及青铜器时代感的遗物居多,有时代感较早的战国秦长城遗物,汉代铜、陶器,金代狄道县印、宋代画像砖、元代瓷器、清代《狄道州志》木刻版等较为珍贵的文物。该馆的展厅常年展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战国秦汉文物、铜铁器瓷器、画像砖等200余件珍贵文物,按时代发展顺序重点介绍马家窑文化等几种古文化遗存特点。每年平均参观人数达15000人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