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在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华北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全市总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91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
地理位置折叠编辑本段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自然气候折叠编辑本段
呼和浩特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大。其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变化剧烈;夏季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冬季漫长、严寒、少雪。
年平均气温:北低南高,北部大青山区仅2℃左右,南部为6.7℃。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13.5-13.7℃。极端最高气温38.5℃,最低-41.5℃。
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
日照时间:年均1600小时。
行政区划折叠编辑本段
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划表
地区名称面积(平方千米)人口数量(万人)邮政编码行政区域编码政府所在地
呼和浩特市 17,271 286.6615 010000 150100/150101(市辖区) 新城区
新城区 700 56.6255 010010 150102 成吉思汗大街
赛罕区 1,013 63.5599 010020 150105 巧报镇
回民区 175 39.4555 010030 150103 新华西街
玉泉区 213 38.3365 010031 150104 昭君路
武川县 4,885 10.8726 011700 150125 可可以力更镇
托克托县 1,313 20.0840 010200 150122 双河镇
清水河县 2,859 9.3887 011600 150124 城关镇
和林格尔县 3,401 16.9856 011500 150123 城关镇
土默特左旗 2,712 31.2532 010100 150121 察素齐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数据来源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
旅游景区折叠编辑本段
哈素海 折叠
蒙古语哈拉乌素海的简称,意为黑水湖。呼和浩特哈素海
呼和浩特哈素海
位于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西部,呼和浩特西70公里,距包头80公里,交通便捷。哈素海是天然湖泊,有“塞外西湖”之称。
五塔寺 折叠
(金刚座舍利宝塔)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后院。呼和浩特五塔寺
呼和浩特五塔寺
始建于1727年(清雍正五年)。金刚座舍利宝塔是一个在金刚宝座上建有5个玲珑舍利小塔的建筑,人们通称为五塔。塔身高16.5米,为金刚宝座式,由塔基、金刚座、塔顶三部分组成。
格根塔拉草原 折叠
格根塔拉草原,蒙语意呼和浩特格根塔拉草原
呼和浩特格根塔拉草原
为“避暑胜地”。位于大青山以北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距呼和浩特145公里,是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投资兴建的草原旅游景点。[1]
昭君墓 折叠
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的绿野间矗立着一呼和浩特昭君墓
呼和浩特昭君墓
座传诵古今、驰名中外的西汉古墓--昭君墓。墓呈覆斗形高33米,占地二十余亩,系人工夯筑的大土堆,巍峨高耸,远望如山。传说,因每年深秋九月,塞外草衰时,附近草木枯黄,唯独昭君墓上芳草青青,故古人称之为“青冢”。
大召寺 折叠
大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内,蒙古语名“伊克召”,意思为“大庙”,始建于明代,是呼市内最大的黄教寺庙,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
大窑文化 折叠
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保合少乡大窑村,距市区33公里,于1973年发现并发掘。该遗址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五个文化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万部华严经塔 折叠
因塔身通体洁白又称白塔,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18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
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
公里的白塔村,据传为辽圣宗时所建。该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高约45米,雄伟壮观,塔内有旋转式楼梯,还有多层交错搭接的木梁,攀至塔顶可远眺山川景色。
乌素图召 折叠
位于呼和浩特市区西北12公里大青山南麓。“乌素图”为蒙语,意为“有水的地方”。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广寿寺和罗汉寺5个毗邻的寺院组成。乌素图为其总称。
清真大寺 折叠
位于市区旧城北门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当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迁到呼和浩特,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们渐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并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该寺占地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的格局表现出对圣地麦加的尊崇。
青城公园 折叠
原名人民公园。青城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区中呼和浩特青城公园
呼和浩特青城公园
部,中山西路,体育场路西,占地面积48公顷,园内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园内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包钢开炉纪念钢锭等,杨柳参天、繁花似锦,百鸟啼鸣,是市内主要游览地之一。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折叠
汉墓位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境内浑河北岸。汉墓是一座砖砌墓,墓壁及甬道上绘满了精心设计的壁画,内容包括墓主所任官职、车马出行、生产劳动、城垣府舍、历史故事等,共约50多组,形象的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是极为罕见的汉墓壁画。
呼和浩特老八景 折叠
1.青冢拥黛:呼和浩特市城南9公里的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正南9公里处玉泉区桃花乡境内的大黑河南岸。相传是汉代王昭君的陵墓。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唐代杜信《通典》中最早记载了这座昭君墓,以后历代记载甚多。据说每到深秋,塞外一片枯黄,唯独墓上的青草依然保持绿色,所以被称为“青冢”。
墓表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高达33米,占地约1.5公顷。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形制有颇多相似之处。墓前、墓顶各建六角亭。
2.白塔耸光:呼和浩特市城东郊18公里的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万部华严经塔曾经是古丰州的名胜,今天,它早已成为呼和浩特的一大观光景点。
万部华严经塔始建于辽圣宗年间(983—1031年),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属于辽代丰州城内的一座佛教寺院,元代该佛寺称“宣教寺”。
该塔秘藏佛教经典《华严经》上万卷,故名“万部华严经塔”。塔内墙壁上保存有金代石碑6块,各层墙壁上有大量金、元、明、清各代游人题记,共200多条。
题记除有汉文外,还有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藏文、古叙利亚文及古波斯文等多种文字。
对研究该地区在辽、金、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对研究多种文字史和当时各民族间和平友好交往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3.虎头瀑布:小井乡塔坝村南虎头山东坡的瀑布。
4.牛角旋风:位于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水磨沟旅游区,西南有一座奇峰异景,一牛状的风蚀巨山尾西首东而卧,仰首处正好有两座小石峰似一对犄角直刺青天,
如同旋风扶摇直上,顶天立地,被人称为“牛角旋风”。
5.柳城荫绿:今天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西路)两旁的柳树林荫道,上世纪70年代柳树被挖走。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连接新城与旧城之间的中山东路、
中山西路两旁的林阴大道。据史料记载:绥远城西门瓮城内,原有一块石碑,碑文记载,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时,绥远城一带,缺水少树,“池雍泥沙,
地墟林荫”,为此,绥远城建威将军,集资带领八旗官兵,挖壕引水,在城西种植了3700多株柳树,此后柳树成荫,便成了当地一景。
6.杏坞番红(红杏遗村):呼和浩特旧八景有“红杏遗村”,就是指乌素图召,素有“杏坞番红”的美称。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
广寿寺和罗汉寺5个毗邻的寺院组成。乌素图召五座寺庙各有红墙环绕,寺庙附近林木茂盛,是呼和浩特市郊之游览胜地。
7.沙溪春涨:位于回民区的西河。一座300多年前修建、曾被洪水5次冲毁的古桥,近日在呼和浩特市扎达盖河上恢复它昔日的容颜,
这是座记录着一段辉煌历史的桥——庆凯桥。庆凯桥修建之初因靠近牛市,俗名牛桥,康熙三十五年由秀才李斗年、董义等人发动归化城内商民募捐修成,
始建于公元1696年,河流、月亮、倒影、流沙、牛桥构成当时一景,牛桥当时享有青城“石桥绕月、沙溪春涨”的美誉。
8.石桥绕月:位于回民区的西河,不复存在。
八景中柳城荫绿、石桥绕月已荡然无存,虎头瀑布、牛角旋风、沙溪春涨也鲜为人知,唯有白塔耸光、青冢拥黛、杏坞番红经久不衰,至今仍焕发着诱人的魅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