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盐都的由来

家乡区县: 自贡市自流井区

     关于家乡凿井取盐的由来,代代相传,盐业的兴起在当时富裕起来了一方的人,也养育了代代人。

     自贡凿井制盐,发端于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经魏晋南北朝时渐具规模,唐宋时期已经闻名于世。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到清咸丰同治年间趋于鼎盛,成为全国井盐的中心,“富甲全川”,闻名遐迩。盐孕育了自贡,历史上两次“川盐济楚”,为铸造盐都辉煌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咸丰三年,太平军建都南京,淮盐至湖北的运道阻塞,清廷饬令川盐济楚,给川盐以广阔的两湖市场,也给自贡盐业的急剧发展带来了契机。此前井灶并不多的自贡,凭精湛的钻凿井技术的丰富的盐卤、天然气资源,广开新并,十余年间新凿井达百余眼,其中井深达千米以上者屡见不鲜。到了19世纪70年代,自贡已有井707口,烧盐锅5,590口,年产食盐近20万吨,使自贡井盐业步入鼎盛时期,独执四川井盐业之牛耳,被称为“盐都”,誉作“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沿海一带相继沦陷,海盐生产备受破坏,运输受阻。湖南、湖北等省海盐销区民苦淡食,迫需靠川盐济销,1939年春,国民政府令川盐增产加运,形成历史上第二次川盐济楚。从1938年起,全盐场开始大量起复卤井,增加盐灶,提高产量,加运盐斤,抗战八年自贡盐产年均24.45万吨。战前的自贡盐产量在四川盐产总数中的比重已下降至45%,到了1939年即上升到54%,而在1945年就占了全川盐产量的60%。自贡盐业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技术的改进。从1938年开始,久大盐业公司自贡制盐厂相继采用平锅制盐、废汽制盐、枝条架和塔炉灶浓卤等新工艺。同时,在自贡率先开始真空制盐的探索试验,为我国盐业生产技术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盐都自贡,因盐而兴,因盐设市。自贡因产井盐而富商云集,中国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也是抗日战争中捐款额度全国最高的城市。建国50年来,以井盐生产为支柱产业的自贡工业生产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0年,自贡盐业实现了制盐真空化。50年来,自贡累计已经产盐3,450万吨,超过了建国前100年间自贡产盐的总和,占全国井矿盐产量的三分之一。占全省盐产量的三分之二;累计上缴利税共32.6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的17倍,改革开放以来,自贡盐业已形成一个从地质勘探、钻井采卤、输卤制盐、综合利用、盐机制造、运输销售到情报信息、质量监测、科研设计、教育培洲等较好完整配套的工业体系。古老的盐都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井矿盐生产基地。在长达20个世纪的年月里,自贡盐业经历了时代风雨、世间沧桑,为人类奉献出了晶莹产品,为中华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在众多的伙伴当中,因盐而出现的市镇约有100余个。自贡市作为盐的专业城市,除了许多相同的经历外,更具有自己的个性和鲜明的特征。盐卤的发现,使这里聚集了人烟。后来随着盐业的开发和生产的兴盛,它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的道路,从先民的聚集,城市集镇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变迁,都有力的证明了盐在自贡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①盐与自贡先民的聚集

     食盐之于人,无论长幼贵贱,皆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对食盐的追逐意识就不断增强,随着对盐分需求量的增大,人们开始围绕天然盐湖、盐池、盐泉和裸露的盐岩聚集,原始的村落、都邑,古代的都市、集市、村镇的雏形便产生了。自贡是一个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城市,其先民的形成与聚集都与盐的生产和争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迄今为止,自贡未能发现史前文明遗址,但是在自贡的临近地区资阳、南面长宁曾发现过被命名为“资阳人”的比较完整的“新人”头骨化石。这些“资阳人”是沿江、河谷受追逐盐意识的支配扩散进入四川盆地的“元谋人”的后裔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元谋人”到资阳地区定居的话,那么他们必须途经长宁、自贡等地。盐的吸引力,也能在沿途留下一批“元谋人”,长宁的史前遗址发现就是有力的说明。查阅地图,自贡与资阳、长宁的直线距离均约为90公里,也就是说,自贡正处于资阳、长宁这些曾先后发现史前文明遗址的中段,或许说,川南自贡地区的先民与“资阳人”当是同属并同期进行开发的创业者。再者,除了“资阳人”之外,自贡还曾有过其他地域的最早期外来移民,这些移民同样与盐有关。

     在自贡地区大量的历史文献说明自贡曾有“牧誓八族”中的僚人进住。僚人是被楚灭掉的庸国后裔的一支,而庸国被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占据了宁厂古镇的宝源山盐泉,楚对其窥视己久,公元611年,终联合巴、秦将之吞并。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云:“临(富义监)之西,有夷人居之,则仍有夷风……其俗尚多不巾而近,衣服青布,刺绣文(文身),呼为‘土僚’,今渐陶既久,习俗亦知礼逊也。”在自贡地区,特别是富顺、荣县辖区内,大量存在着当地人称之为“蛮子洞”的山洞,洞内宽敞干燥,通风好,实为古代僚人的穴居之处,并发现有僚人墓葬和石雕僚人像。因此可以肯定这些曾占据和开发过宝源山盐泉的“庸国”的后人,的确进住了自贡地区。

     资阳人的出现,僚人的进住与自贡地区特殊的盐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盐资源与人类的特殊关系决定了蕴藏盐资源丰富的自贡引来了它的早期居民,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集镇和城市。

②盐井的出现与设镇、设县

自贡盐井

     自贡地区的人烟的集聚、城镇的兴起,是以盐泉的发现、盐井的出现为始。当时这一片土地上杂居着的被称为僚人的居民是追寻着盐资源的脚步从长江三峡腹地迁徙流落而来的自贡先民,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通过溢出地面的盐泉,随之刨出了一些咸水幽(也可以称之为“原始盐井”),用以收储盐卤,煎熬食盐。这些咸水幽“以其出盐最多,致使商旅辐凑,百姓得其富饶”①所以人们称之为“富世盐井”。与此同时,另一群僚人则在相距“富世盐井”几十华里的天池山下(今贡井地区)又开凿了一口盐井“大公井”。“富世盐井”和“大公井”出现于何时,未见史籍上具体记载,但迁居于此的僚人由于追逐盐的意识使他们对采集、制作自然盐泉有一套办法。仅以东汉初年崔胭着《博物志》记载的“江阳之盐”为证,就可以说,至迟在汉代,命名为“富世”和“大公”的盐井已经出现了。随着两大盐井的出现,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己初具规模,而且盐业生产也渐渐纳入官府管理。
北周统一四川后,因军需民食及赋税的需要,于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划出江阳县以富世盐井为中心的西北地区,设置洛原郡。洛原郡领一县,即富世县。北周武帝时,在大公井所在地设公井镇。此为自贡因盐设镇、设县之起源。


③富、荣两大井盐产区的形成和发展


     随唐两代,自贡井盐进一步发展并闻名巴蜀。这一时期的盐业生产,分别以东之富世井,西之大公井为中心产场。
     富世县在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更名为富义县,富世盐井并随之改名为富义盐井。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至唐元和二年时(807)富义县己有盐井8所。在西部产区,继大公井之后的又一批盐井相继开凿,唐武德元年(618),于镇置荣州,因改镇为公井县。此外,旭川盐井的问世,使该地区又有了新的产场。贞观元年(627)于此置旭川县。到唐开元初年(713),荣州己有盐井13所。进入宋代,井盐生产进一步发展。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富荣地区出现了采用“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凿成的卓筒小井,这是井盐工艺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新。卓筒井的出现,使自贡地区盐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乾德四年(966),富义县升为富义监。后又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富义监为富顺县。荣州,也因便于管理,设监以辖之。
     明洪武时(1388-1398)富义地区成为四川第二大井盐场。弘治时(1488-1505)便跃居于全川首位。但明正德<1506-1521)以后,由于盐法日坏,统治者对井盐的征敛日益加重,使四川不少地区处于“山童柴少”、“井老泉枯”的境地。富义等井生产能力和这些地区的盐业经济开始衰退。其治所规模也一直没有发展,约与县制相当,相沿至今。


④新的盐业生产区的形成


     明正德末嘉庆初年,以富义井为代表的一批主要生产井因卤源枯竭,井灶坍塌。于是劳动人民在不开新井便不能补旧课的情况下,在富顺县城以西90里的荣溪水滨(即旭水河),发现了新的卤源,开凿了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一批新井。随着。《华阳国志·蜀志》【晋】常燎盐井的不断开凿,自流井井名逐渐演变,成为这一地区的地名。自流井的开凿成功,逐步实现了自贡盐业生产中心从富顺、邓关一带向西转移,形成了自贡盐业的新产区。与此同时,大公井所在的荣县产区,就被贡井之名所代替。
在新的盐井大规模凿建过程中,一种新的廉价原料—火气(即天然气)被开采了出来。明天启年间(1621-1627),仅自流井地区凿成的盐井、火井就达380眼,煎锅668口。张瀚在其《西游记》中谈到火井的情况:“土人用竹筒引火气煎盐,一井可供十余锅”。自流井气水田的开发,形成了新的自流井、贡井产区。自流井盐场与贡井盐场相距S公里,两地生产、运输联系十分密切,所以“自前明以来,本属一厂,名曰富义”。由自流井、贡井组成富义场,促成了自流井县压署和贡井县垂署的建立,专掌盐务。自流井又先后称为富厂、富荣东厂。贡井先后称为荣厂、富荣西厂,两地合称富荣厂。盐业归属富荣厂一厂的局面,使自贡盐业经济区逐渐形成,从而为自流井一贡井组成“自贡”的格局和框架奠定了基础。

⑤盐业经济的繁荣促成自贡建市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定都南京,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一带,淮盐不能上运湘、鄂,清廷伤令,川盐济楚”,给川盐以广阔的两湖市场,也给自贡地区的盐业发展带了契机。自贡盐业步入鼎盛时期。到清乾隆时期,自流井、贡井两盐场己成为四川的“大盐场”,灶户、佣作、商贩各项人等便有数十万之巨,尽管它们分属富顺和荣县,但盐都规模,己初具雏形。
    盐业的兴旺发达,促成了自流井、贡井两盐厂行政建制的建立。民国17年(1928),自流井、贡井两地人士提出议市之议,因为军阀混战未遂。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沿海地区相继沦陷,海盐内运停滞,湘、鄂、西南及西北的大片地区食盐靠川盐接济,自贡盐场生产大增。由于盐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区人口的大量增加,东西盐场由两县(富顺、荣县)分治的状况越来越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设市之举势在必行。
     民国28年(1939)8月8日、8月15日,四川省政府召开第330和331次委员会,决定成立自贡市。至此,历经1500年的时间,自贡终于从因盐设镇、设县到达了因盐设市。自贡建市之初,其城市地域以盐井、盐灶、产区、产场为范围,人口以直接和间接从事盐业生产和经营者为主体,交通以运盐为网络,商品交换围绕着盐业生产而进行,文化遗存也以盐业历史为特征,乃至城市建设、民俗风情、戏曲绘画等多方面也都留下了盐文化的投影。总之,由盐业而带来的盐业经济始终是这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墨竹清幽(2015-04-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