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狂欢节

家乡区县: 宾阳县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节日习俗,总有一个节日独具特色,现在我来说说我家乡的隆重节日:炮龙节。东方狂欢节——宾阳炮龙节。如今的炮龙节,放鞭炮最激情的倒是外地游客,舞龙头最狂放的是本地居民,看热闹的则是主客不分,人山人海达数十万人,求子、求财、求运之人还可以在舞龙结束后参加龙珠竞拍,拥有龙珠吉祥一生。2008年宾阳炮龙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誉为“东方狂欢节”。
宾阳炮龙节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但最具有喜庆色彩的说法是起源于宋朝狄青与侬智高昆仑关大战有关。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宋朝名将狄青为了麻痹“据关造 反”的壮族首领侬智高,时值元宵前夕,狄青下令大办酒席宴客三天,并令士兵扎龙起舞,号召百姓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助庆狂欢,宾州城内一派欢腾景象。当夜二鼓,狄青率领精兵突袭昆仑关,三鼓时分夺下昆仑关。宾州城居民从此认为舞炮龙吉祥,每年此时必舞炮龙以求喜庆,狂欢不断,流传至今。
每年的正月十一就是一年一度的狂欢节——炮龙节,同时也是“灯酒节”。 吃灯酒是宾阳人民欢度炮龙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灯盏花开欢盛世,酒香人醉乐绵绵”,这是古人赞颂宾阳灯酒节的诗句,也描绘了太平盛世喜庆丰年的美好景象。在农历正月十一这天,宾阳的一些村家家张灯结彩,杀鸡杀鸭。全都摆在自家供桌上,祭祖先,求神灵,以求祖先神灵保佑家庭发财,平安,丰收之类的。村里还找人承头,走家串户,按人头收钱,买回酒菜,供品,把村里的祠堂,神庙祭拜一番后,全村人就集中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
灯酒节在不同地方还有不同的内容与活动,在上林巷贤镇灯酒节更像是一个新生儿的入祖谱仪式而且时间也不是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一.在这天之前,上年有新生儿出生的人家都会准备好祭祖先的祭品[通常都是猪或养]以备当天仪式之用.不仅有新丁的人家有所准备同宗的大家族里也要选出一个负责各项事宜的头人[通常是轮流的]负责向家族里各户收钱[当然不能全由有新丁的人家出]购买一切所需物品,包括香.烛纸钱,还有酒菜.通知火房的师傅。到了这一天族里的长辈主持仪式,祭先祖把新生儿名字告知先祖,再郑重的把新生儿的名字写入祖谱.然后大家一起吃饭庆祝家族又添新丁。
在炮龙节这天,白天有民族特色的“游彩架”表演,在大街上游行,近年来游彩架都在农历正月十一炮龙节当天举行,每次出游有四至八台彩架。游彩架活动属于人体造型艺术和行为表演艺术,主要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为表演题材。如:《穆桂英挂帅》、《杨家将》、《西游记》等等。每台彩架上的人物由3至4个聪明、俊俏、大胆的4至8岁的孩童来扮演。
游彩架所用的木台长一米、宽一米,台的中间用钢条做成一个坐椅,让小孩坐着,下面做一双假脚“踩”在伞、扇子、长矛、大刀、弓、箭等物具上,各支撑片条巧妙地隐藏在服装及各种道具之内。从外表看,一个孩童很自然地站在另一个孩童手中的物具上,惊险而神奇莫测。装配巧妙,五彩缤纷,每次出游异常轰动。
踩高跷也是宾阳民俗活动的一大特色。看,一个个化了装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跷,手执扇子,舞来舞去,有集体对舞,也有三人起舞,引得人们翘首仰望,欢声雷动。
据说,高跷属《插秧歌》的一种。唱者踩高跷是避免秧田泥水溅身,手执扇子是要重心平衡,劳动气息十分浓厚。清代恩竹樵写过一首《咏秧歌》: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
在宾阳,高跷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已赋予新的内容,或扮演成活话剧,或扮演成戏中角色,深为人们所欢迎。
晚上,百龙舞宾州的盛世场面即将开始。
一、 开光盛典
时间:傍晚7时
当天傍晚6时40分,从四面八方奔涌到佛光寺开光点的市民与游客,一睹炮龙舞风采,几十平方米的瓦房内真是人山人海。只见一条白须巨龙被盖住双眼,几十位警察维护秩序。在佛光寺的窗口,一位阿婆拿着一只鸡,等待开光;旁边的角落香火袅袅,不时有群众去烧香;许多台摄像机、照相机早巳等候。时间到晚上7时。 “开光!”开光师傅大声说。人群像炸开了锅,纷纷涌向开光点。
两名男青年舞着子珠和财珠,带领龙头靠近窗口开光。拿鸡的阿婆用嘴咬破鸡的羽冠后,用鸡血对准龙嘴内含的龙珠涂血,佛光寺另一位主持撕开遮盖鸡眼睛的布。当龙头向上仰,阿婆拿鸡准备涂龙眼时,站在窗口下面的人群冲到龙头下面,伸手去抓龙须。白须巨龙的双眼涂鸡血后,高仰着头转身离开。“啪啪啪”,鞭炮声在四面八方响起,巨龙王狂舞,鞭炮声响彻云霄。 开光仪式结束后,由龙牌、锣鼓、八音(唢呐、京胡、二胡、大胡、秦琴、大小锣鼓、钹、木鱼)等乐器开路,火篮高举,火把相随,按事先安排好的线路,在宾阳县城所在地芦圩镇的永武、同仁,枫江、太平、仁爱等11条街道循序渐进。所以参加的人,都是一些“大力士”并且节目很精彩。

封叶芳(2015-04-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