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刻

家乡区县: 岱岳区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泰山石刻山东省泰安市境内。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 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 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明嘉 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
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 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较为常见,传世拓本当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本为最早,计存165字,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书苑》,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仅此与《琅琊台刻石》为真,余皆后人摹刻。


中国古代石刻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如果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来形容,也毫不过分,而泰山的石刻又是其突出的代表。古代帝王祭祀泰山屡见于文献记载。当年秦始皇及秦二世的刻石至今所存仅有真假难辨的十个字了。汉朝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不仅历代帝王将相屡屡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文人骚客纷至沓来,而且泰山更成了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圣山、神山,成了人们膜拜的对象,于是在泰山及其周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碑刻、题名。
为系统整理这份历史文化遗产,中华书局于2007年出版了由山东泰安袁明英主编的、由季羡林、任继愈、欧阳中石先生为编委主任的《泰山石刻》(十卷本)一书。该书共辑录泰山及其周围自远古至现代的各类石刻、石碑六千余种,其中二百余种不见于历代相关著作的著录,具有搜罗宏富、标识准确,照片、拓片及录文俱全等特点,对研究泰山乃至中国古代历史、文学、书法、旅游、宗教、美学、哲学以及民俗学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赚钱duang~(2015-04-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