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浦县的历史文化

家乡区县: 梅州市大埔县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大埔县,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汉乐之乡”美誉,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在客家地区乃至中华大地颇负盛名。
翻开史志可以看到,大埔境内群山簇拥,万壑纵横。粤东莲花山、凤凰山等众多山系在这里集结,韩江三大支流——汀江、梅江、梅潭河在境内三河坝汇流。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大批客家先民南迁流播。早在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这里便建立义招县,“义招”,就是招致和救济那些南迁之民,使之安居乐业,不至颠沛流离。隋唐以降乃至明清,上千年岁月沧桑,汀江文化、梅江文化、韩江文化在这里交织融合,加上随着客家子弟走出山门,远播南洋,中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互影响,使大埔历史文化异彩纷呈,其中尤在三个方面鲜明突出。
一是人文蔚起,名流荟萃
大埔自明代以来,便是人文蔚起的地方。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谓:“按客家人文的中心,每随时代的变迁而异其地域,赵宋一代,当以汀州八属及韶州各属为其代表,知名人物如长汀邹应龙、杨方,宁化雷观等等,皆足以代表客人一部分的精神。朱明一代,则以惠汀各属,及赣南各客家住地,以及潮州的大埔为人文的中心。即就晚明各忠逸文人而论,如宁化李世熊、雷羽上,上杭刘坊,宁都易堂三魏,永安钟丁先,大埔杨开、王兴、郭辅畿,皆足以表现客家固有的种族思想。降及清代,客家的文物中心,渐由汀韶惠各州,而移于嘉应及大埔二地。”大埔客家人传承了中原汉人崇文重教的传统,重视人才培养,所以文风鼎盛,英才辈出。据史料考证,从宋朝至清朝,大埔科举中榜代不乏人。大埔洲都人张昌裔于北宋宣和六年中进士,大埔洲都人张雷于南宋嘉定七年中进士……明代“父子两进士”(饶相、饶与龄),清朝“一腹三翰院”(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传为佳话。迄至近现代,大埔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记得1982年,我在嘉应学院任教时,创办《客家民俗》报,开展客家文化研究,在查阅大埔县历史文化名人资料时,不禁大为惊讶,这里出过外交家何如璋、才女范荑香、实业家张弼士、政界名流李光耀、教育家邹鲁、科学家郑度、饶芳权、慈善家田家炳、姚永芳等等,抗日名将与文学艺术家更是举不胜举,让我不禁为大埔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所叹服。1988年,我作为广东文艺界代表出席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文代会”,代表团团长就是大埔籍著名作家杜埃。杜埃当时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大埔文化历史,并且饶有兴趣吟诵客家童谣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二是民居建筑,构建精湛
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是土围楼和围龙屋。大埔的土围楼“花萼楼”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方石楼“泰安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奇巧,风格之独特,内涵之丰富,均是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这两座楼已由梅州市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大埔张弼士故居“光禄第”、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则是客家围龙屋中的典型,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客家建筑风格的民居古建筑。2005年3月,梅州市举办“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主办方组织与会专家到大埔参观考察,我有幸参观了上述民居建筑,为大埔客家先民的聪慧及高超的建筑工艺而惊叹不已。
三是民间艺术,独具特色
大埔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相传清朝道光年间银江有一个著名山歌妹何好娘,善于对歌,常常把对手驳得哑口无言,人称“尖尾剪”。“尖尾剪”对歌谑人的故事,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当代则有山歌大师余耀南,其才思敏捷,出口成歌,也为世人称道。被录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东汉乐,其基地在梅州,而以大埔为中心。大埔民间汉乐演奏点遍布城乡,而专门研究汉乐的大埔县汉乐研究会更是难能可贵。近年来,深圳一些地方兴起带有大埔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皆因有余耀南、何穗生、黄超伦等大埔籍文艺家热心参与。有感于此,2006年我在深圳举办“首届客家文化节”时,特地通过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将大埔“广东汉乐”图片展引入深圳,让深圳客家乡亲一睹其风采。此外,大埔的民间舞蹈如“花环龙”、“鲤鱼灯”、“黑蛟灯”等也独具特色。
大埔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工艺陶瓷、风味小吃等足堪称道,但若将其放置在整个客家版图上看,以上述三个特色最具本土文化个性而又拥有独特优势,这就使得近现代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这个粤东山区县。

罗紫薇(2015-04-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