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实地踏访,我却不敢与此苟同。
官方的勘察认定,也许是为了方便游人参观,也许是根据水量的大小或者是否断流为标准,我不得而知。但我坚信我钻荆棘、趴草棵、入溶洞,一路察看实地,找到了源中之源。写着“珠江源”的石洞,只是珠江源的山外出口,珠江之源还藏在山中。
翻上“珠江源”出口的山顶,向北偏西的方向钻过一段灌木林,在一处低洼的地方形成了一个锅底塘面积不低于100平米。里面好像积过水,有一条明显的水渍线。
站在锅底塘边,由北向南看,在半山腰上能发现一个溶洞。洞口已用荆条封住。我带着喜好探险的儿子钻了进去,发现里面冷飕飕的洞厅比较宽阔,可容下几十人,洞里还隐约冒着雾气。我们试探着走了一段,越走越暗,直到看不见光线,感到寒气逼人,心生恐怖之感。我们没有带照明工具,为了安全着想,我给儿子照了一张纪念照就领着他退了出来。这个洞的走向就是“珠江源”的出口处,因为出口、溶洞、锅底塘在一条中轴线上。如果有照明工具,沿着这个洞可能就会钻到“珠江源”出口处。
在锅底塘的东北边,与锅底塘仅有一路之隔,斜嵌着一个很深的陷塘。接近陷塘底部的地方有一个水洞。显然,这个洞与标注着“珠江源”的山外出口相比,要小得多,而且水量也很小。我断定这个洞才是真正的珠江之源。这里刚淌出来的水,很快就又钻进了山肚子里隐藏起来,经过一番周折,才从山外的石洞中流出。只是因为它藏在山中,又这样不起眼,才被人们所忽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