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宗教文化
沙河镇信香庙会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日,沙河镇信香庙逢会,会期3天。起初逢会多为善男信女到信香庙烧香求福,一般农户逢会添置家具、交换牲畜。明代修建戏楼,会期唱戏,招徕客商。
清末民初,赶会的客商有南北数省,自农历二月,塞北关外客商赶着马群奔赴沙河;三月,山西、河北的铁器、木器、苏杭二州的丝绸,上海的轻工业品,南北二京的日杂百货以及安徽、山东的土特产品运抵沙河。会前数日,沿途客商络绎不绝。
民国以前,山民迷信神仙鬼怪,信奉观音、如来,尤奉传说在当地成仙的“三官”老爷,以为天下是否太平,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全由天官、地官、水官主宰。凡事必先求神灵保佑,遇难必请巫婆、神汉作法驱邪,打鬼去灾。久而久之,形成了诸多以敬神佛、避鬼怪、求安宁为内容的习俗。
渔业民俗
一、钉船
连云港濒临黄海,渔业历史悠久,造船俗称“钉船”,从开工到结束,都十分讲究吉利。开工选双吉日,铺置,上大肋,上金头、冠戴是关键性工序,都要举行庆祝,办酒席招待全体木工。船由木板用钉子连接而成,在船体纵横两条中心条上不准钉一根钉子,这是木工的禁规。
僮子戏
连云港市僮子戏又名“嗬大海”,流行于海州、新浦、云台、连云、东海、沭阳诸县区及赣榆、灌南、涟水等县的部分地区。为了区别于海州一带的“小戏”(淮海戏),当地群众又称其为“大戏”。僮子戏起源于民间的巫觋活动。古代海州巫风颇盛,锦屏山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汉代傩舞中方相氏面具的形象。至明代,戏曲声腔由扬州等地沿运河传到海州,僮子艺人便借用戏曲形式老参与“祭神”、“了愿”等活动,形成早期地方僮子戏班社。
僮子戏唱腔质朴粗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唱腔起源众说不一。一说由农村中赶牛号子“擂擂调”进化而成,同时也融进一些道教音乐的成分,一说是由青阳腔衍化而成,因僮子戏唱腔高亢,多用人声、唢呐声帮腔,然其流传渠道尚无可考证。僮子戏表演借助“许愿”等祭祀活动,分“烧猪”和“牛栏会”两种形式。伴奏多用一种形如葫芦的狗皮鼓,艺人称此鼓为“三教九流”。在表演方面,吸收了徽剧、京剧的艺术技巧,唱做念打一应俱全。至20世纪初,僮子戏只使用打击乐伴奏。到20世纪30年代末,艺人王传业学用小戏的演出形式,在演出中加用板三弦、二胡、高胡、和扬琴等乐器伴奏。
现可收集的僮子戏传统剧目有近百个,其中大多数来源于道教故事和当地的民间传说,也有部分剧目和其它剧种内容大致相同。这些剧目既有可唱4天4夜的连台本戏,也有短小的折子戏和坐唱剧目。每逢乡间较大的“了愿”活动如“牛栏会”、“烧大纸”等,僮子戏每个关目该演唱何片段及每天该演何剧目,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僮子戏班社分为“海里僮子”和“南乡僮子”两支。前者流行于云台山一带,推清代嘉庆年间的俞果为宗师,俞下传陈、王两脉,从艺者达数百人。后者活动于海州以南的东海、灌云、沭阳一带,演出班社已传至八代以上。其中20世纪30年代的曹三(曹宜殿)、佘三(佘之山)和陈三(陈汝强),人称“三三”。
僮子戏虽兴盛一时,但终因其唱腔单调,演出形式粗陋,渐渐”为小戏(淮海戏)所替代,到建国前夕已日渐衰退。近年来国内外对古老僮子戏的研究正日趋走热。日本、西欧的专家学者专程来连考察,日本及台湾的许多报刊上,都刊登有关海州僮子戏的文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