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二中,也称为蜀光中学,虽然离开高中已经快第3年了,但时至今日,母校“尽心为公”,努力增能的公能校训还在不断地激励着我前进。
沱江之滨,釜溪之津。蜀光中学位于素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的四川省自贡市。学校创办于1924年[1] ,1938年改制为完全中学,聘张伯苓先生为董事长,聘天津南开中学部主任喻传鉴为校长,成为了“南开”教育集团的一员。特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题写了校名。1953年成为第一批省重点中学,2002年成为“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现占地600余亩,前傍釜溪河,后倚亭子山,翠竹环绕,四季飘香,被誉为“园林式学校”[2] 。学校有一支业务精良,品德高尚、结构合理、勇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在职教职工327人,其中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1人,特级教师14人,高级教师146人,四川省优秀校长1人,自贡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自贡市拔尖人才7人,自贡市名校长2人,自贡市名教师13人,四川省、自贡市骨干教师49人,受全国、省、市表彰的先进人物30多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先进齐全,千兆网涵盖整个校园,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室、电子视听室等现代化教育设施为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藏书15万册的图书馆,设备齐全的学生公寓食堂,可承办四川省、自贡市中学生各类正式比赛的体育馆、标准的塑胶跑道运动场、人工草坪足球场、游泳池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学校始终坚持“尽心为公,努力增能”的校训,建校以来,向高校输送了二万多名大学生。校友中有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各类人才,他们中有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王方定,国家级地质勘测大师胡海涛,声学专家侯朝焕,细胞生物学奠基人王亚辉等4位院士;有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张思敬,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黄楠森教授;有受到江总书记接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罗亦孝研究员;有中央党校教授许迈扬、李公天;有50年代初国家首批运动健将兰亚兰、康继容;有谱写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珊瑚》等大量脍炙人口歌曲的著名作曲家王锡仁;还有受到周恩来总理称誉的戏剧表演艺术家陈戈;有陆军少将王寿云,空军少将徐心德,等等。
学校重视对外交往,美国、日本、法国等教育界人士曾多次来校参观、访问,学校与法国图鲁滋市梦大浪·伯翰中学结成友好学校,互派师生访问交流。2004年至2008年我校已先后从英国和澳大利亚聘请了14位外教到校任教,还先后派出2名英语教师、1名语文教师分别到英国、新加坡进行为期一年或两年的教学、交流。国内外友好人士及校友十分关注学校发展 ,1991年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赠200万港元,资助学校新建了高标准的教学楼,海内外校友捐资设立了“蜀光校友奖学金”、“王氏爵玎奖学金”、“欧阳周氏奖学金”,“周晓薇奖学金”等,奖励基金总额达100多万元,用于表彰奖励品学皆优的蜀光学子。
蜀光中学自1924年建校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90年的历史过程,其间它从一个规模狭小、设备简陋的初级中学,发展成为一个校舍齐全、设备先进的完全中学;从一个中国民主革命初期的普通初中,发展成为一个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著名中学;从一个地方中学,发展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80年来,蜀光中学为祖国培养了5万多名各行各业的人才。他们不仅遍布祖国各地,而且远及世界各国,为家乡、为祖国、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他们中间还涌现了大量的杰出人物,其中有革命烈士、政治活动家,有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有各种科学家、专家、学者,有各种艺术家、作家、表演家,有各种体育健将,还有各行各业的建设者、管理者,以及在各种岗位上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的工作者和劳动者。
还应指出,蜀光中学也培养了教师们。蜀光中学前后有教师数以千计,他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得到了成长和发展。他们或者成为终身的优秀教师,或者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和专家、学者。
为什么蜀光中学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做出如此辉煌的业绩呢?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
现在我就先说一下其中一个原因:那就是校训“公能”在蜀光中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很多学校都有校训作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但实际上不一定起什么作用。往往形同虚设。但是蜀光的校训“公能”自提出以来数十年深入人心,历届学生对之印象深刻,其言行深受校训影响。“公能”校训原是老教育家张伯苓于1934年为南开中学规定的,1938年他担任蜀光中学董事会的董事长后,又把“公能”规定为蜀光中学的校训,并由新任校长喻传鉴书写“尽心为公,努力增能”八个大字嵌于墙上。校训并不仅是一句口号,喻传鉴校长在他提出的《三年改进计划》(把蜀光初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的计划)中具体规定了落实“公能”的一系列措施,包含了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公能”训练,这同我们今天讲的全面素质教育在一般理解上确乎没有什么区别。“公能”可以说是对这种素质教育的最扼要的概括,最易于为人们所掌握和理解,最便于人们身体力行。
中国很早就有了把人的素质区分为公德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做法,《周易·乾》载:“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德”是品德,“业”是业务、事功,即能力。《礼记·礼运》说:“选贤与能”。“贤”是品德好,“能”是业务好、能力强。孔子把人的好品质区别为仁、智、勇,仁是德行,智是理性、智力,勇是品德,也是力量。孔子教人六艺,其内容与今天的德(礼)、智(书、数)、体(射、御)、美(乐)、劳(射、御)相当。后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这三方面就是品德、专业和二者问题的解答。张伯苓提出的校训“公能”正是抓住了人的素质的这两个最基本方面——品德与才能,这是最简洁的概括。张伯苓当然不能以一个中性概念如德、品德作为校训,便以“公”来代表好品德,这也正是抓住了品德的精髓。所谓道德或品德,诚然有对己的问题,但更根本的是对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根本就没有道德问题,也就无所谓对己的问题。如何处理公私关系是伦理道德关系的核心,因此,中国传统道德把“公”(把整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仁”(爱人)摆在突出的地位,提倡“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种观点贯彻了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最喜欢使用的概念是德与才,叫作“德才兼备”。“德”指的是好的品德,即美德;“才”是能力。例如陈云说:“德才兼备,才干固然要有,但德还是第一。”(《陈云文选》第3卷第359页)邓小平说:“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邓小平提出的“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也可以概括为德才两个方面。上世纪90年代教育界研究热点之一的全面素质教育和江泽民多次谈到的人的全面发展,都可以最后概括为德与才两个方面,而各种好的品德中,“公”是主要的品德,马克思主义称之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二者缺一不可,只要一个方面,或只强调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
当然,不能否认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视角、不同立场,德与才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不同,但不能否认德与才的共同性,也不能否认各种公与能的共同性。以上的说明的主旨在于论证德才兼备或立足公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共同优秀传统,也是贯穿于蜀光中学两个时代推动蜀光中学不断发展的主要的精神动力。尽管中国的社会制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蜀光中学的性质也因之发生了变化,“公能”校训始终在推动学校蓬勃发展,在推动广大学生茁壮成长。
前面已提到,当张伯苓把“公能”规定为蜀光校训时,“公能”训练就已具体贯彻于学校的教育计划之中,“公能”思想就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当我所在的高中1942届毕业时,就留下了“公能台”;初中1942届毕业时,留下了“公能路”,作为纪念。后来许多老师和学生回忆起在蜀光的经历时,都要谈到“公能”校训对他们的影响和作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百岁老校长陈著常,他在90岁诞辰之际写的《我与蜀光中学》一文,总结了他在蜀光无论是作老师还是作领导,十多年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实践“公能”校训。他把这个经验概括为16个宇,那就是他的学生们深为赞颂的“立足公能,严格要求,勤奋学习,全面发展”。老校长陈著常百岁华诞纪念文集《期颐之光》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公能”校训,使这本书几乎成了一本“公能颂”。
事实告诉我们,关于“能”,没有争议,没有谁反对人都应有能力;关于“公”,争议一直不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体主义(公)遭到许多诘难,有的人认为应该以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成为主导的价值观。但是蜀光中学的发展证明,“公能”校训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但在民族解放斗争年代和人民解放斗争年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年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改革开放年代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有充分的根据肯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公能”校训仍然是蜀光中学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在热烈庆祝蜀光中学校庆80周年之际,在反思过去80年的历史和展望将来的前景之际,蜀光中学一定会继续大力弘扬“公能”校训,使广大的蜀光学子把“公能”二字深深地永远铭刻于心并身体力行。
我充分相信,蜀光中学将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坚持老一代教育家们为蜀光中学铸就的优良传统,结合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把“公能”校训具体贯彻在全面素质教育之中,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这就是我的母校蜀光,它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座高大的丰碑,正如那首校哥所唱的:“沱江之滨 釜溪之津,巍巍我蜀光精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