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二郎庙

家乡区县: 陕西省丹凤县

二郎庙位于丹凤县城以西15公里,棣花镇贾塬村,这里也是文化名人贾平凹的故乡。棣花曾有“昙花胜地”之称,是“商州十观”之一,唐为棣花驿。元稹、白居易等诗人多次吟诗赋词于此地。由于历经战乱兵祸,胜地古迹损[1] 坏几尽,而今值得一看的唯二郎庙和关帝庙。

二郎庙位于城西15公里的棣花镇贾塬村东街,建于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是陕西省现存的唯—金代建筑。 据载,秦桧曾“割商界给金”,为立标志界筑此二郎庙。建筑溶金汉艺术于一炉,为金汉艺术之合璧。凤山庙建成后,香火十分兴旺,香火的兴盛带来了地方的繁荣。附近村民及八闽来此谋生的人,在凤山下摆摊设店,渐成集市。因凤山庙祭祀的神来自西川灌口,就把这集市名为灌口,厦门市灌口镇这一地名由此而来。

灌口在四川是座丰碑,他又与都江堰联在一起。成都平原即川西平原以前称灌口,明朝范敬时的《重修灌口二郎神祠碑》云:“江水发源岷山,山之下即灌口。”蜀郡太守李冰及其次子李二郎(死后成神,即被宋徽宗封为真君的二郎神)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二千二百多年来川西平原效益卓著,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中国水文化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都江堰前称灌县,一九八八年撤县,建都江堰市,市内也有个灌口镇。
凤山祀奉四川二王庙的“李府清元真君”就是李冰次子李二郎,闽台一带称“大使公”。《灌口风山庙碑志》载:“真君当秦时佐圣父冰守蜀,安制毒龙,祀之宜矣!”李二郎帮助圣父李冰守蜀伏龙的少年英雄形象在碑志中得以弘扬。凤山庙现存的青石窗雕二幅,描画着孽蛟兴风作浪,一老一少正与孽蛟搏斗;江上风平浪静,祥云朵朵,一老一少驾着被驯服的蛟龙,迎着彩云,冉冉上天。这正是中国水文化的主题曲。
在闽南及台湾还流传着大使公镇压田螺精的传说。在凤山庙的正前方,有一座水库叫塔仔塘,堤岸上有一方“阿弥”石。传说就是大使公镇压田螺精的。
明朝时塔仔塘又深又宽,一片汪洋,四周长满芦苇,阴森可怕,经常有人掉下水被淹死,传说塘里出了田螺精,是经数百年修炼,吸取日月精华成了精,誓灭阳界生灵在魔界称王。他兴洪决堤,要附近百姓送童男童女供奉它,搞得百姓背乡离井,不敢在这里居住。传说当时同安有金兰结义三兄弟,见义勇为,誓为人民除害。三兄弟力战螺妖,不敌妖术,被水淹死在塔仔塘。清元真君发现此事,马上带义犬前往,义犬咬住螺精的尾巴,使它不能逃脱,然后用“阿弥”石镇住田螺精,使它永世不得翻身。为了表彰三义士见义灭妖善德,清元真君神灵付在三义士身上,让他们在凤山庙为三大使,永享人间香火。这传说是李冰父子在离堆制孽蛟的故事的翻版。反映了人与恶劣自然环境水患的斗争,是中国水文化的一首凯歌。
随着厦门灌口的先民迁移到台湾、东南亚各国,他们带去家乡的保护神,凤山庙的清元真君二郎神的香火也传到那里,在台湾就有160多座的大使公分灵。灌口凤山庙成为祖庙,中国的水文化也随着传到那里。
该庙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在台湾奉祀的分香庙宇多达160多座次。5月初四为二郎神寿诞,三月初七为庙祭活动“历年祭费,犹烦鸠集。幸台湾分炉者叠寄诸公,灌中因募定之”。
山西交城

该庙始建年代不详,据传该庙在清末是功能最完善的一所祭祀祠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山门雄壮,庙貌巍峨,大殿坐北面阔五楹,旁有辅院,乐楼坐南,位置在交城县义东都(今交城义望村东北),义望村南带汾河支流,汾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也是山西省内最大的河流,该村地理位置仅靠太原,建庙的时代背景:从顺治元年到宣统三年(1644——1911年),是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时期。在这260多年的时间里,清代经济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清代前期经济、中期经济和晚期经济三个历史阶段。其间,清代经济经历了由破坏到恢复,由繁荣到恢复,由繁荣到衰落的发展变化。顺治元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644—1722年)清朝皇帝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抓住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这个关键环节,使清代经济从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和经济崩溃中得到恢复和调整。从雍正元年到道光二十年(1723—1840年),清代经济进入他的中期阶段。这个阶段是清代社会的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清政府在赋税制度方面的改革,“摊丁入亩”赋税制度的改革,是康熙时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直接延续,它简化了税收的手续,按照土地多少征税,减轻了贫苦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不均的严重状况。有记载,1739年,已未,清乾隆四年,山西大规模地推行“摊丁入亩”,百姓称便。而蒲州府之万泉、解州之安邑反对,声称;当地富民无田,多贸易,苦摊丁于地,是让贫民大富户输粮纳银。知府便允许两县暗中使用旧法,但名义上是摊丁入亩了。 清晚期经济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起,至宣统三年(1911年)止。这个时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过程。在这百姓称便的时候,天灾也不断,1736年—1767年间为太原县的一个水患高峰。在此期间,太原县水患频率最高达到1。从灾情方面看,这一时期较轻,如1746年山西巡抚阿里衮的奏折“五六月以来,陆续得雨稍多,汾河消纳不及,致太原县西寨等庄,阳曲县老军营等庄,临河地亩被水淹浸,民房亦间有坍塌。”1821—1851年间太原阳曲水患频率又有所上升,灾情较以前也有所加重,如1835年鄂顺安奏“又堪得阳曲县属之前北屯等二十九村,被水成灾六分,西流等二村成灾五分。该村被水浸淹全塌瓦房八十七间、土房六百三十九间,半塌土房五十七间,又堪得……浸淹全塌土房一千一百一十七间,半塌土房三百二十四间。”但在1852—1911间太原、阳曲二县水患频率达到了本文研究时段的最大值,从灾情看,清末达到了空前严重的后果,如1886年山西巡抚刚毅奏“省城自本年六月二十三日(7月24日)起,连日大雨如注,昼夜不停,汾河水势渐涨……河水异常汹涌,冲决北沙河之金刚堰并大坝护城两堰,夺溜而来……水旱西门及大南门同时冲开,势莫能御,共淹万余间,倒塌甚多,城垣亦有陷裂……灾民三千余名,……其淹毙男妇三十名……”秦汉以来,汾河上游时农时牧,土地利用方式交替变化,并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垦殖率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减少。唐宋之际,该区域成为京畿,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庙宇的木材供应之地。特别是从明初年修筑长城开始,山西、大同二镇驻扎近20万人,实行大规模民屯、军屯、商屯,致使汾河上游水土流失加剧。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陆续推行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鼓励政策,人口、耕地进一步增长,大量坡地被开垦,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发展为强度级别,而清以前河道的情况,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山西通志·津梁》有“汾河渡,夏秋置舡济之,冬春置土桥”。又有“米阳渡,在清源县东五里米阳村。汾水南流,阔约八十步,路通徐沟县”。按,米阳渡应在夏秋也为渡船,河面宽合公制128米,与唐中城汾桥长度近似。
上述事实表明;自唐初至明代中期历时783年之久,汾河太原段水面宽在116—128米之间。当时泄洪能力接近二百年一遇。至少明代太原汾河有三处渡口,即汾河渡、米阳渡、南屯渡,分别在今小王村、长头村、及南屯村。当时“晋阳八景”之一为“汾阳古渡”。诗人刘孔明有诗《汾河晚渡》云:“汾江一水浩无涯,傍晚江边笑语谐,待渡马厩堤畔柳,唤舡人立岸头沙,橹声远逐中流急,帆影轻随落日斜”。同样描写的诗还有祝颢 、张颐以及元人小仓月、姜彧等的题咏,都是南方一派水乡的景象。据《山西志辑要》,到乾隆末除以上三处渡口之外,又增加东草寨渡,在今太原市小店区草寨村,路通徐沟县。上述资料表明,当时汾河径流量的年内分配较为均匀,洪枯比值较小。乾隆二年1737夏,交城一带大雨,平地水深尺余,禾尽漂没。玄月地震。乾隆十九年1754筑静滥堤于磁窑河西岸,乾隆三十一年1766编审各都甲人丁,全县共21 752人丁。乾隆三十二年1767汾河东徙,文峪河西徙汾河故道。
乾隆三十三年1768暴雨冲倒卦山古柏20余株。清乾隆初年就开始太原水患的程度逐步加重了,势必会造成民众的伤亡,民间百姓为祭祀李冰父子保佑该地平安避祸,在清代乾隆年间,义望村水患不断,据村中濬突尾古渠并修桥碑记“吾乡为山水漂泊,贻范最深,将农田数十顷尽灭…由是乡人宋囗囗、囗囗枝等起义…”中知该村防汛之事,此庙应为祈神避水而建,以抚民心,聚地主富绅乡邑之资,在太汾官道南,村东北位置修建二郎庙,该庙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甚为壮观,内列有鲁班神、财神、二郎神。乡人以二郎为水神,神像硕大,身披金甲,手执利刃,白面三目,英武威严。作为本村乡土保护神,以祈求消除水患,合境平安。配祀有鲁班神、财神,还作为狐爷神回村时的巡处,可见其重要性。二郎庙是一座巍巍古庙,清光绪年间重修,七八十年代曾用作加工厂,后废弃,有众人争相取料,改建成房屋,今已荡然无存,成一憾事。
长泰县

该庙位于长泰县武安镇溪东村龙津江畔,与县城吴德园隔溪相望,建于明万历年间,坐东朝西,硬山顶,三进三开,砖瓦木结构,该阁楼在闽南古寺庙建筑中甚为罕见,有二层,祭奠时是司鼓弹奏场所,龙锦宫双重翘脊燕尾,主祭祀真君二郎神,俗称大使公。
漳州古塘

真君庙地址在漳州古塘村,明景泰七年,1456年,古塘村巨人蔡靖从祖居地长泰县枋洋赤岑外宫接引清源真君香火到古塘村,于景泰十年建成古塘清源真君庙,祭祀真君李二郎。位于该村中心,坐东北朝西南,硬山顶,一进,民国年间大修,添建左右侧室,正殿位置供奉俩尊真君神像,分称大帝二帝。
垣曲县

二郎庙北殿位于垣曲县蒲掌乡北阳村东侧。坐北朝南,东西长9米,南北宽6.2米,占地面积55.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北殿,为元代建筑。北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袱通檐用二柱,柱头有覆盆式卷刹、阑额与普柏枋相交出头,柱头斗拱为四铺作单昂,补间斗拱四铺作单抄,每间一朵,当心补间拱出45°斜拱。前檐当心间碎板门,两次间为棂条窗,均为现代改造。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商洛地区

二郎庙镇位于中国四川江油市北部,幅员148.42平方公里。距江油市区55公里,镇域东邻本市的云集乡,南接厚坝镇,西连文胜乡,北部与马角镇和石元乡接壤。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05°02′~105°14′,北纬32°00′~32°09′。耕地面积2.3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95亩。辖19个行政村,122个组,4个居委会。总人口318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478人,森林覆盖率41%。
经济概况

交通上宝成线穿镇而过,设车站二郎庙站,公路方面有中雁公路通往江油县城。梓潼河上游流经此处通向梓潼。工业方面有四川双马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距江油市54公里,幅员面积148.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71亩,人均耕地面积0.95亩。辖19个行政村,122个组,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4万人),主要为汉族。森林覆盖率45%。农业总产值11060万元,粮食总产量8332吨、生姜总产量5041吨、水果总产量2752吨、生猪出栏3.3万头、财政收入6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97元,镇域内现有乡镇企业1002个,乡镇企业产值6.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70万元。省级试点小城镇,四川省卫生镇,绵阳市级文明城镇,绵阳市安全生产示范镇,江油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还有一个二郎庙乡,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境内。乡域内有著名景点望花湖、大乘山森林公园等景点。乡镇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玉米、花生、辣椒、西瓜等等。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张娜na(2015-04-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