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是粤西地区民间过年最隆重、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在这边农村素有“冬(至)大过年,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庙地浓妆艳抹,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锣鼓声、演出声此起彼伏,人潮汹涌,比过年还热闹。但我一直没整明白“年例”对应书面语里哪个词才能表达得“信、达、雅”,这个习俗与很多粤西方言一样,让研究文化的学者们大伤脑筋。在我看来,年例更像一个融合了过年、元宵、庙会等特色的嘉年华,只不过中国人生性含蓄,不像老外的嘉年华那样疯狂,又裸体游行狂欢又群魔乱舞什么的,但它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搞得异常热闹,让这一带的人民乐在其中,生生不息。
广义上指高州府文化圈(古代高州六属茂名、信宜、化州、电白、吴川、廉江)内的年例;狭义上指今高州市的年例。
所谓年例,是年年有例的意思。年例表面上是春祈社祭的一种,但无论举行的时间、形式、发展源头和演变过程、内涵等都超出了一般春祈社祭定义。尽管广东的许多地方都有类似习俗,但年例有着更复杂起源与演变过程,有着大糅合式的节日形式和丰富的内涵而自成一派的。年例有着吸收其他节日内涵和保存土著遗风的痕迹,其超一般定义的存在,在细节上处处有所体现,使茂湛人始终执着地强调自己的节日是属于地方特有的。年例的特别之处在其有三大特点,也是年例的三条活动线索,一是道公为中心的各种仪式;二是各种文艺活动;三是招待亲朋好友的宴会和游乐。三条线同时展开,过程中三条线交汇时即是高潮,好友聚得越多、越有互动性,代表节日办得越圆满。
高州年例一千多年来影响着茂名、湛江、化州、电白、信宜、吴川等县市以及邻近广西地区。民国时期就有高州城“八社同庆”传为美谈,《高州民国日报》介绍,民国初年,县城北关街八社同庆之时,“楼前社、楼后社、赐宝社、怀柔社、集贤社、排后社、安荣社、金刚社进行过好大的”年例“大巡游,游神所到处,每家每户出花灯,大户人家挂灯笼,摆“天阵”、“地阵”吸引众多狮子队前来采青,场景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高州“年例期”一般为三天,头天名为“起例”,次天为“正例”,最后一天谓“尾例”,(俗称年例尾)。“年例”期间皆以“吃、喝、玩、乐”为主,以神社为单位,从“起例”闹至“尾例”场面十分热烈。有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就这样描述高州“年例”的各时期的社会现象,八十年代单车多;九十年代摩托多;新世纪小车多。因为年例期宴请客人,其中含有一种互相攀富比富的元素,现在有些人为了光鲜门面,如果来的客人是达官贵人或“土豪”、“老板”,在自家门前摆的小车是名牌车便会向人炫耀其本事和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宴席从三牲(鸡、鸭、猪)已进化到山珍海味、燕窝鱼翅,丰富而昂贵,吃一顿“年例宴”足足花上十万甚至几十万不等。有些生活条件差的农户,便要先使未来钱,将“防老钱”、“学费”等早早提出来,提前使用,有些还东借西凑,到处筑债来做“年例”,这是“十五食了初一米”的做“年例”的社会现象正成了高州俗语。
高州“年例”是一项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它既保留了岭南粤西古郡民间信仰文化特色,又传承了传统的许多文艺表演程式,长期以来对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的原生形态,对增强社会凝聚力,营造安定、祥和、团结、繁荣,对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州“年例”在民间称为“狂欢节”,清朝光绪年高州府《化州县志》有载:“正月初十后,每夜奉神出游,锣鼓喧闹,灯光如昼,放火花、烧爆竹、打秋千,直至月底方休。自光绪七年后,踵事增毕,诸神出游,以三庙而毕。将余费于观光门外沙洲搭厂为宴席之地,略如京都戏院式,张灯演戏,纸碎金迷,国有长春,城真不夜,亦太平之润色也”。从这段史载文章中就知道“高州年例”承载着节日、文化、人情、感情等因素,其实际上就是扩大了元宵节、庙会、社戏、祖先迁移落脚的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古时的高州“年例”受到俚人文化的影响,每年的初春至正月底各村落会挑选一个固定的日子,开展舞狮、舞龙、燃烟火、游神、演木偶戏、摆醮、鸣铳炮、送瘟神、烧低船、插彩旗、唱歌跳舞、做大戏等多项活动用以祛除凶劈邪,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身康健,以及国泰民安。
年例能够流传一千多年,一定有其奥秘,原来这项活动,都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其组织成员一般为本乡男性“长者”或最有头面的“土豪”(老板),古时论功名或官阶最高者也可担任。这组织者俗称“年例头”,也是香老,设三至四人不等,一般按各村具体情况而定。大体可分以下三种:抓阄决定;轮流做头;长年做头。除了“年例头”所做的工作之外,还要设宗台负责人(即是祭祀仪式中的摆宗仪式,以宗族血缘关系划分来摆宗台),以自愿为原则,一般不拿报酬。而每年的年例基本都有一个固定模式,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祭祀仪式,由道士或巫师设坛,其过程有祭祖、打醮、炼渡、打珓(杯珓)、驱邪、请神、贴符等十多种类。第二,祭祀场所,年例祭祀场所主要有四个,公庙(以社为单位)、地党、土地公和宗台,而这四个场所在活动时各自分开。
高州年例的过程既繁杂也大器,但无论规模大小的年例,基本程序是大同小异。其过程:1、年例节为期三天,第一天以神社为单位,多以吃喝玩乐为主,又以神社为单位,设一空旷地或地堂作为主场,而各家各户则“摆醮”正“神位”,用鸡、猪、羊(牛)做成“三牲”,(今天多用“百鸡宴”)摆在一起,供请“神”或“菩萨”享用,然后烧炮仗(鞭炮)或烧铳叫“醒神”(即唤醒神灵来享用),顿时,鞭炮起,齐奏乐,八音锣鼓声齐鸣,场面甚为壮观。第二天,“正例”才是高州年例的重头戏,从游神开始,先开庙门由人们抬着菩萨或冼太行宫神像出游地界,巡门祈福,乡过乡,村过村,游神队伍整天在八音锣鼓的陪伴下,游遍各个村落。其间,毎遇“菩萨”巡至村口,由一道士摆上鲜果素菜,扬起“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烧香、焚纸钱和财宝,边念边舞,为“菩萨”入村扫除障碍,开一条清洁平安大道给“菩萨”通行。第三天,在年例尾之凌晨时,各处村落的群众点燃竹火(绞),集中在宗台前,广场或地堂,堆起纸船、纸马、纸财宝,在鞭炮和震耳欲聋的铳声过后,由八音锣鼓队伍陪伴着“冼太行宫像”或“菩萨”进回庙里,然后闭上庙门。(俗称“关庙门”)于是一年一景的“年例”就此结束。高州年例活动
在这年例过程中,还有一个是祈福仪式,这个活动一般在“正例”这天举行,地点设在冼太庙或公庙门前。每位祈福者只有在红包(封包)上写上心意之神的名字,内装白、黄色纸或银及钱币不等,遇到地位高的神,比如冼太夫人的官位最高,封给她的钱肯定要厚些,这样她就会保佑平安的系数更高。
凡参加“年例”活动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标志;一是抬“冼太像”或“菩萨”者腰间要扎一条大红布长巾,以示对神的尊敬和崇拜;二是,服饰以黄色和红色为主,以示好运、吉祥。尤其是红色在高州有句俗话:“高州人,贪大红,越红越威风”,也是出自这处。
其次就是宴客仪式也很讲究,人们在“正例”这天,要宰鸡杀猪设宴招待亲朋好友,俗称“吃年例”。主家做出丰盛宴席,上菜顺序都有讲究,头道菜通常是“炒粉丝”,称为“起粉”,接着鸡、鸭、鱼、虾,扣肉等大盘菜接二连三上桌,每桌都有个“台长”,台长宣布“起筷”(有喜事快快来之意),这时大家一齐响应,尽情开怀畅饮。据说这里面就有一个小插曲,有位小孩还没等“台长”宣布“起筷”,便将一大块鸡肉夹起往嘴里送,怎知,这小孩被这一大块鸡肉塞正喉咙。出也出不来,吞也吞不下,当场就有人笑道:“大家睇,大家睇,这细侬不听‘台长’的话,被‘神’弄法了……
宴客仪式过后,人们酒足饭饱之后,最写意的事就是到地堂去睇大戏或睇木偶戏,这些表演都是请著名歌舞团或乐团来献演,一来敬神,二来娱人,这就是高州人回归“年例”的正本话题“睇年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