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宝——木偶戏

家乡区县: 广东省高州市

摘要:

高州木偶戏有400多年的历史,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将概述我家乡高州木偶戏起源和发展现状,并对展望高州木偶戏的未来。

高州,文化遗产,高州木偶戏,发展现状。千百年来,高州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因而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高州木偶戏、高州山歌、高州木刻版画、高州八音锣鼓、冼夫人庙堂文化和高州茄雕,年例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由于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和新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虽然政府大力支持这些文化遗产的光复,但现在新时代的冲击和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得这些文化遗产的形势不容乐观。而高州木偶戏就是比较突出的正须拯救和弘扬的文化遗产。

1.高州木偶戏起源

高州木偶戏,民间称“傀戏”、“傀仔戏”。它是由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的布袋戏发展起来的,至今

400多年历史。高州木偶戏因演员少、布台简单、戏金低、易运输、易解决演出场地等特点,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民间还神酬神,元宵社日娱神,都演出“傀戏”。因此木偶戏素有“两竿青竹歌前贤,方丈舞台砺后人”的美誉。解放后,高州木偶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茂名县(即今高州)于1954年成立木偶戏剧团,组织木偶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并开展拜师授徒活动,培养木偶新人,使高州木偶戏获得大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木偶戏被视为“四旧”而遭禁演。改革开放后,高州木偶得到创新和发展。

2.高州木偶戏现状

2.1发展与外地演出高州木偶戏植根于华夏文化的源泉中,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高州木偶戏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质朴粗犷,技艺高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民间艺术的瑰宝。高州市木偶粤剧团演出木偶戏时把“木偶腔”改唱“粤曲腔”,将广东音乐、锣鼓、曲牌、唱腔以及表演程式加以移植和发展,辅之惟妙惟俏的木偶仿人表演,而做到“能人所能,能人所不能”,加上精美的舞台景画、幻灯,构成如诗如画般的艺术境界。近年来,该剧团五次应邀赴港澳演出,受到专家的好评。高州木偶戏历史悠久,传承模式松散,家传、师传兼而有之。木偶戏传承分中班木偶戏传承谱系和小班木偶戏传承谱系,现在能追溯的木偶艺人大约传承了五至七代。目前,高州市有大、中、小木偶戏班近80个,木偶艺人达300多人。2003年,高州市被文化部群文司评为“中国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5年高州木偶戏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我市精心准备木偶戏“南国奇葩——高州木偶戏”,参加“金秋十月,文化茂名”和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之“岭南民间艺术展演”演出,并获得广东省文化厅和广东省旅游局颁发的“优秀演出奖”;2010年7月28-29日,高州木偶戏赴上海世博会参加“广东活动周”展演,得到国内外游客的好评。

2.2面临的危机

高州木偶戏现在面临生存危机和失传的危险。这种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发展至今日,当年“锣鼓咚咚响,鬼仔闪闪亮;台下人头涌,陶醉一大片”的热闹场景一去不复返。它面临生存和失传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2.2.1听众无几

在我上初中之前,每逢年例有木偶戏,露天电影看和赏花灯,社坛周围的村民都会搬着凳子早早去占个好位子看戏,那场面确实比较拥挤。那时候我虽然有些听不懂,但是看他们舞着木偶也很搞笑,而老人常常就合不拢嘴。现在会去看戏的大概只有两类了,老人和小孩。如今能专门搬着凳子早早坐在戏棚外等着戏班开戏的老人也为数甚少了。来看戏的老人,他们都爱听这“鬼戏”,我还见过看戏看到哭的老人;而另一类给这安静的戏棚外围带来灵气笑声的观者则是小孩了,如同我小时候一样,爱闹爱玩的小孩们都不是来听戏的,他们也听不明白,而是觉得好玩,在戏棚边可以玩挂着的木偶。年轻人大多都只是经过而不瞧,偶尔会有人停下脚步听一听又走了。

2.2.2继者无人戏难续

中国民间的确存在着很多优良的传统民间文艺,过去它们都曾有过很辉煌的很受欢迎的时期,比如皮影戏。但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年轻一辈都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去了,中老年人也接受新型社会的洗礼,老年人的离去,于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再无新人问津,因而大多都面临着消殆之危。高州木偶戏同样如此,木偶艺术后继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钵,社会上也难找人传承,高州木偶戏确实面临着消亡的危险。2.2.3乡村戏班多而不精高州木偶戏目前比较正统出名的是高州木偶粤剧团,该团曾多次赴全国各地3乃至国外演出,其表演也得到各方的盛赞。但是在各地村落的中小戏班有8个,他们的表演就没有大戏团的正统规范精彩了。正统的戏剧团的木偶戏表演娴熟的艺人可以边敲打锣钹边手脚并用地舞弄木偶,还可以令木偶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动作,一举一动,准确自然。而我从小所看到的都是乡村小戏班的木偶表演,舞台小,他们大致四个人一个班,所谓的2人一台戏,人员分工虽明确,但技术含量低,剧本不够新颖,对年轻人可以说毫无吸引力。

2.3保护拯救政策自从1997年高州木偶戏获得省领导重视,并且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以来,到03年获得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之称,06年更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州政府部门都积极地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比如成立了木偶协会,还有像高州木偶粤剧团的专门团体,文化局领导也极力提倡要把木偶戏班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政府大力支持高州木偶粤剧团等专门团体,旨在以高州木偶粤剧团为龙头,带动其他大小戏班的发展,以达到高州木偶戏重放异彩的目的。只有政府的支持还不够,戏班更需努力改变。以前高州木偶戏唱给人和菩萨听,现在唱给菩萨听,戏班表演不稳定,收入低,更没有合理的管理,有表演就出戏,无表演就种田,所以木偶戏表演者应该对木偶戏的发展创新出谋划策,从根本上推陈出新,结合时代佳话等出新剧本,以适应社会发展,更要吸引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得到人们的认可。

3.展望未来

高州木偶戏曾经有过辉煌的日子,有400多年的文化积淀,但是时代总是发展前进的,如果依然在原地转圈,不结合时代推陈出新、开发新剧本,那必然难以适应潮流市场,更抵挡不了多元文化的冲击。时代在发展,文化在革新,未来的社会必然是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时代,这已经是一个21世纪不可逆转的潮流时,如同曾经鼎盛的皮影戏一样,木偶戏的未来发展无法回避市场,走商业化道路,把握住特色,不断完善自我,开拓演出市场,才能在信息冲击下更好继续立足,高州木偶戏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

~yy~(2015-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