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石楼禾虫因产于山西省石楼县而得名。营养丰富,可蒸可炖,可煎可炸,是一种不错的食材。
二、简介
石楼生产的禾虫其色金黄带红杂绿,样子虽不怎么好看,但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虫身肥大,含浆饱满,多栖身于咸淡水交汇的稻田表土层,以禾、水草为食,身长7-11厘米,大者30厘米。禾虫可蒸可炖,可煎可炸,只要加上简单的姜、葱、油,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能将其变成味美可口的佳肴,焦香可口,清甜香滑,其中以瓦钵焗禾虫最显风味。而禾虫蒸蛋、酥炸禾虫、禾虫汤等等也都滋味十足。除此以外还可以腌成咸禾虫或晒禾虫干,或者捣烂制成禾虫酱,甘香无比,令人回味。
禾虫学名叫“疣吻沙蚕”,是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的一种无脊椎动物。其形体像小蜈蚣,身体两侧还长着许多小触须。《本草纲目拾遗》中如是写道:“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
三、形态特征
体细长稍扁,长40~80毫米,宽约5毫米,全体有60多个体节。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后面稍带红色,背中央浅红色。头略呈六角形,有大眼2对。头部腹面中央有口,有触须4对,触角和触手各2个。吻分前后两部,每部又分3小区,吻无小齿,而有软突起,Ⅰ、Ⅱ区小突起不显,Ⅲ、Ⅳ区有柱状小突起约20个,Ⅴ、Ⅵ区有4个大突起。深绿色,两旁有小突起1~2个,Ⅶ、Ⅷ区前缘有一排大突起。体节两旁均有疣足,第4对起有少数刚毛。体中部的疣足,背须有大基叶,腹须同长,基叶不显,背肢较小,其腹侧有一舌状叶,刚毛多而长,大多成桨状。肛节有小肛须1对。
四、经济价值
味美可食,属于昆虫食品(据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2013年5月14日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于当地时间13日发表报告称,人类可食用的昆虫在全球超过1900种,多吃昆虫对身体有大益处)。广东人称“禾虫”。以下是相关介绍:
禾虫,其色金黄带红杂绿,虫身丰腴,含浆饱满,行动缓慢,样子可怕,多栖身于咸淡水之交的稻田表土层里,以禾,植物为食,身长3—4厘米,通体粉红色,有时又变成乳黄色或绿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禾虫生长的季节性很强,新会禾虫每年只有在农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时才出来。禾虫出造时,密密麻麻地浮游在河涌的水面,颇为壮观。农民守候在河涌的出口处,抓紧时机捕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时一次可捕捞数百斤禾虫,用农艇满载而归。自从农田施用农药后,禾虫逐渐减少。现在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新会的禾虫有所增加,但还是不多,而且价钱昂贵。现在有的地方用人工养殖禾虫。分布于珠江口各地咸淡水交界处的稻田、淤泥中,繁殖时才出泥面。
禾虫可蒸可炖,可煎可炸,或焦香可口,或清甜香滑。神湾禾虫汤采用新鲜禾虫和晒干的禾虫一起煲,兼取其香味和鲜味。
炮制禾虫就更加复杂了,据闻,程序如下,先将生油往禾虫盆中淋,稍后放入盐粉,盐粉所到之处,禾虫随即爆浆而亡,此后加入鸡蛋、新会陈皮,榄豉,入炉蒸熟,蒸具必须用瓦钵,蒸熟的禾虫稍凉后再连钵烘烤,然后就散发出一阵奇香。
一般酒楼生炒禾虫,必炒至爆浆,小火慢炒,需时半个钟,但原汁原味保留了禾虫的香味。禾虫制成佳肴,清香鲜美,嫩滑甘香,还有滋阴壮阳、健脾、暖身、祛湿等药膳功效,风味独特。烹制禾虫的方法很多,只要加上姜、葱、油、盐,蒸、炒、煲、炖、焗都可以制成味美可口的佳肴,也可以腌成咸禾虫或晒禾虫干,还可以捣烂制成禾虫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