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有人在描述地方风俗时曾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表达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事实上,真正做到“十里不同”的地方毕竟不多,象二人转,走遍东北大地,都在唱;大秧歌,北方农村,都在扭。但是在湛江却不同。这里是一县一俗,一乡、一镇一“术”,真真正正是“十里不同风”。
舞鹰雄
舞鹰雄是湛江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以武术和舞蹈为基础,模仿鹰、雄相斗相处的动作神态而创编的一套传统民间艺术,流传于廉江市的新华、河堤、安铺等地。 《舞鹰雄》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大意是:大肚佛从天上来到雷州半岛北部丛林之中。林中小猴带领他在林中观光。当他们走到某处,看到鹰和雄正在酣睡。这时,小猴玩心大起,他示意大肚佛隐于树后,自己则在鹰和雄的头上分别敲击一下,鹰、雄醒来之后,误以为是对方在戏弄自己。于是,发生了争斗。争头中,双方各不相让,分别用自己的绝招向对方进击。后来,群鹰参战。眼见战火越烧越旺,大肚佛急忙出来实情相告,小猴向双方道歉,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交战双方握手言和,森林里出现了和睦相处的局面。这个故事包含着人民群众对于安定、和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良好祝愿。 鹰的造型特征是:尖嘴、宽翅、利爪,形象机灵而勇猛。雄做成龙头凤尾,金钱豹身,麒麟角,显得强悍威武。表演套路为:醒鹰雄、格斗四门(春、夏、秋、冬或东、南、西、北)、洗脸漱口、过桥、采地青、采天青等。其中,采天青动作惊险,扮演鹰的演员要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伏在一根高杆上,然后,众人推起竖直,表现“鹰击长空”的壮观场面。难度最大,是整个舞蹈的高潮。 据村民陈兆明说,大约在清朝咸丰年间,两家滩圩一带就有舞鹰雄活动了。但一直只是在地面上舞蹈。传至20世纪四十年代,梁荣章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用一支4米高的木杆,把鹰的表演者顶上空中,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运用腹力,肚顶木杆,做高空平衡旋转和采青的高难度技巧,大大提高了舞鹰雄的表演水平。 竹园村现在的鹰雄队班主是梁荣章的儿子梁宝琛,现年63岁。1988年,他率队首创双鹰上杆采青,并且把杆的高度从父辈的4米增加到6米,使舞鹰雄更惊险、刺激,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他带领的这个支队伍曾参加首届和第二届广东省民间艺术欢乐节,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广东省文化厅[1997]52号《关于命名第一批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决定》,湛江市、廉江市先后命名新华镇为舞鹰雄之乡,该节目曾在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节目中播出过。
安铺八音
“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安铺八音”指的则是流传于古镇安铺的一种器乐演奏艺术,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有资料记载,安铺音乐爱好者李元明秀才对古代“八音”整改创新,采用本地特色的民族乐器,以当地传统的民间音乐曲调《报春来》、《小桃红》、《浪淘沙》等为协奏曲。这些民族乐器包括:手铃、小扣锣、小钱、木鱼、清磐、煞板、小鼓各1个,横萧、洞萧、大筒各一支,高胡、二弦、三弦、沉胡、琵琶各1架,椰胡、月琴、秦琴各2架,共21件。安铺八音队由21人组成,表演多是在街上游行进行。安铺八音的演出多在每年元宵佳节及端午龙舟竞渡时。每到这些时候,乐队表演者身穿长衫马褂,每人手执乐器1件,列队而行。操音响者走在队首,弄萧琴者跟随其后。各种乐器均缀上五彩带、丝带、绒球,五彩缤纷,蔚为壮观。行进间,姗姗举步,徐徐而行,音韵飘逸,萦回长空。街道两旁,观者如堵,男女老少,欢欣鼓舞。
雷州石狗
雷州石狗,是一种石刻艺术。 据《雷祖志》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的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 及至唐代,雷祖陈文玉的诞生相传就是因为九耳狗的发现;“雷州”之名的由来有一种传说,就是九耳狗发现的石卵中诞出的雷祖两手中现出的。灵狗发现了雷祖,并守护着雷祖长大,于是它也就被视为护佑人类的神灵。据雷州博物馆陈志坚馆长通过对实物和发现环境的初步分析,推测现有石狗最古老的可能至唐代。石狗在雷州人的心目中,先是图腾崇拜,然后变成了呈祥灵物。人们把这些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的石狗放置于村口、井边、房前、屋后,希望石狗能够为他们驱邪镇妖,保佑一方平安。此外,据说,石狗还有生殖保佑的“功能”。 石狗的造型,也经历了抽象到具象的一个过程。到目前为止,发现最大的石狗高达2米多,1000多公斤重,最小的仅几厘米高。石狗的材质多为本地的红砂岩,在雷州市的石狗博物馆里,还有一只珊瑚岩刻的小石狗。 据估算,雷州市境内现存的古石狗约有1.5至2.5万只。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雷州市政府从2001年初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收集工作。并于2001年11月底建起了石狗博物馆。将收集到的300多只石狗正式落户于该馆,供游人参观。据博物馆的负责人介绍,今后,将继续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石狗,并有建石狗公园的打算。
文车醒狮
醒狮舞是广东地区较为盛行的一种舞蹈。醒狮与北狮不同。北狮四脚着地,酷似真狮。醒狮只有狮头,舞者两脚着地,狮身以一块布(红、黄、白、绿、蓝等颜色)盖住狮尾的另一名演员。醒狮分为地狮和高桩狮两大类。其中,文车醒狮属于高桩狮。 文车村素有习武强身的传统。醒狮往往由武馆的带头操持。该村的醒狮已了百年的历史。近年来,他们的高桩狮技艺日趋进步,频频参加国内各种比赛,成绩不俗。 文车醒狮演出时的高桩总长度约为16米左右,最高桩3米,桩间某处设索桥,索桥长1米。桩间距约38公分,桩面30公分。表现的内容是:一头狮子,睡醒后,穿越丛林,跨过沟壑,到山巅采取灵芝(即采青)。表演的套路主要包括:巧踩梅花桩、勇闯七星阵、荡过藤索桥、飞越险悬崖、智取灵芝草、喜庆归山林。,表演时,文车醒狮威形威神俏,刚猛健硕,英武骄健,气势逼人。既有高难的动作,更讲究幽默风趣,重视从细节上活灵活现地表现狮的神态,观之惊险有趣。 文车醒狮先后在2002广东省首由民间艺术邀请赛、2002湛江民间醒狮表演艺术大赛和2002年中国(湖北荆门)国际醒狮邀请赛上获得奖牌。
雷歌
雷州歌,简称为雷歌,是雷州半岛人民喜闻乐见、流传颇广的一种即兴表演的民间文艺形式,演唱时采用本地雷州方言。长期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湛江人民总结出了许多生活、生产经验和教训,他们把这些经验、教训总结成歌谣,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即兴演唱。 雷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民谚。这时的雷歌以生产生活经验为主,句式简单,字数多少不一,可诵可念。二是歌谣。这时的雷歌句式长短交互使用,歌词四句成组,基本押韵。三是歌藤。因为这时的雷歌词意缠绵不绝,有如树之缠藤,故称“歌藤”。这时的雷歌最接近于现在的雷歌,每句七字,四句一首,一、二、四句押韵。押韵特别讲究,如第一句基本用阳平声定韵,第二句用阴平声韵,第三句一定不能押韵,第四句押平声韵。在经历过这三个阶段之后,今体雷歌正式定形。数百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奇葩越开越繁盛,越开越逗人喜爱。 雷歌形式多种多样,有对歌、有独唱,内容丰富多彩,所涉颇广。其中,最重要、最有特色、也最为成熟的应该是姑娘歌。姑娘歌是雷歌从“自我歌唱”发展为“为人歌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歌姑娘为主,而以歌童为辅。姑娘歌以说唱为主,歌姑娘与歌童对唱,或大胆地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情义歌),或诚恳地劝告世人(戏世歌),或歌颂神灵、祈福求安(颂神歌)。对唱时,现场非常热闹,对唱者如珠妙语,令人忍俊不禁。对唱的如果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激烈还有一定限度,但如果发生于群众歌手之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这种对唱要决出高下,比出高低,登台的总是临战经验丰富的艺人。对唱时,往往是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各不服气,每个歌手都使出浑身解数,或借题发挥,或避重就轻,最后,常常要发展到刁难的程度,以求从气势上压倒对手。这时的姑娘歌就变成了“斗歌”。 由于雷歌是一种口头的民间文艺,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是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注意这方面的工作。由张竹西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雷歌三百首》收集了流传于民间的三百首优秀雷歌。吴建华博士在她的著作《雷州传统文化初探》一书中,除了枚举一些雷歌外,还对雷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可以说,雷歌正在日益显出它的活力和生机来。 蜈蚣舞是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的民间民俗舞蹈。该舞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