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湛江文化形象

家乡区县: 湛江市霞山区

湛江位居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间故事、历史名人、民俗风情等特色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其中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1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富的特色传统文化,赋予了湛江文化形象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对塑造湛江文化形象起到了正面的效应,有力地提升了湛江的文化软实力;但另一个方面,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传统风俗,也不可避免地对湛江文化形象产生负面效应,降低湛江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认可度。

凝炼精神

从千百年前,勤劳顽强的湛江人民在雷州半岛这片三面临海的独特土地上开荒拓壤,到今天湛江成为大进大出的港口城市,成为海岸线超过1500公里的海湾城市,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禀赋和发展历程,孕育了湛江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使湛江人骨子里有着开放兼容的气质;而湛江经历了秦、汉、唐、元、清以及建国初年等几次历史性大移民所具有的移民城市特点,历时经久与外界的开放交流,近现代工商业文明的繁荣昌盛,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史,尤其是植根于本土而又交汇融合土著文化、闽南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革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而形成的个性独特、底蕴深厚的湛江文化,进一步凝炼了“开放兼容、勇立潮头”的湛江人文精神。

这一作为湛江文化形象内核的人文精神,使湛江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虽历经曲折,但始终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攻坚克难,奋力从低谷中振兴崛起,也展现了湛江务实苦干、百折不挠、奋力进取的文化形象。

注入内涵

湛江众多的城市景观都打下了特色传统文化的烙印。如湛江著名的寸金桥雕塑群(包括寸金桥公园内的雕像和寸金桥边的浮雕)是为了纪念湛江人民英勇抗击法国侵略者而建的。取名为“寸金”,正是“一寸河山一寸金”之意,体现湛江人民捍卫祖国领士、不屈服于外强的爱国主义情怀。寸金桥雕塑群作为城市景观,突出了湛江这座城市的抗法历史和爱国主义传统。霞山众多的法兰西风格建筑,都是当年法国人入侵湛江遗留下来的痕迹。

现在,这些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法国建筑群,已经变成湛江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在让人们有耳目一新视角感受的同时,又提醒着人们不要忘却湛江那段叫“广州湾”时期的历史。而仍然保存完好的青石板路、古渡口和众多商会馆,展现着赤坎古商埠的繁华和风情,展现着湛江独特的商业文化。特色传统文化的注入,使湛江城市形象避免“千城一面”,具有独特的视觉形象和文化内涵。

潜移默化

渗透到民众生活中去的特色传统文化,总是对民众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乃至日常生活习惯。

比如,湛江重商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湛江人的商业行为。在西汉,雷州半岛古港曾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桥头堡;开埠于明朝正统年间的廉江安铺镇,借港口之利,成为当时的一个商业重镇;开埠于清朝康乾时期的赤坎古镇,商贾云集,舟车辐辏,会馆林立,成为当时广东乃至全国的商业繁华之地和重要对外口岸;法国租借广州湾时期,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大商人纷纷到广州湾开设商号,商贸盛极一时。在商业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湛江人重视并善于经商。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商业大放异彩,近年来,连续登上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榜。另外,湛江的外出劳务经商者众多,在全国各处都留下了湛江人经商的印记。这些外出经商者,以其吃苦耐劳、富有谋略的个性,开拓进取,不乏建筑界巨子、商界精英和知名的企业家等成功人士。

又如,湛江崇文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湛江人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这在湛江吴川的“状元文化”中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在吴川的霞街村,自清代林召棠成为当地的第一个状元后,当地就形成了提倡和注重读书的“状元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在以后的日子里,以一种稳定而又强大的力量激励着当地和附近的学子勤奋读书,村民亦自然而然地形成尊重知识的风尚,并对不勤奋读书的行为进行谴责。自林召棠之后,当地学士、硕士、博士无数,人才辈出,就是“状元文化”发挥引导和影响作用的明证。如今湛江不少学校和家长也都带着学生到该地感悟“状元文化”,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还有,湛江的传统风俗影响着湛江人的日常生活和处事方式。在雷州半岛很多农村,邻里争执、朋友反目,由村中长辈出面,按当地的风俗,摆上一桌“和头酒”,三言两语讲清楚,往往就化解了矛盾,效果比由政府调解或打官司要好。一些利益纠纷,按传统风俗来协调,也容易得到解决。湛江最有特色的传统风俗“年例”,每当举办的时候,家族的亲朋好友无论远近无论贫富,全部齐聚一堂,共叙亲情,彰显着湛江人的宗亲观念及凝聚力。

这些特色传统文化在与湛江人的长久相伴中,其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如人龙舞的威武和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醒狮的霸气和勇猛又不失灵巧、龙舟的同舟共济奋力拼搏,影响并塑造着湛江人的精神风貌,赋予了湛江人勇猛、进取、向上、团结、开放的为人处事风格。

负面影响

特色传统文化塑造了良好的湛江文化形象的同时,也存在着对湛江的文化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产生负面的效应的情况,致使湛江的文化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评价和认可度下降,甚至对湛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湛江的“年例”民俗,是湛江最具特色的传统风俗,虽然其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文化活动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民众之间的相互交流,对繁荣旅游经济、节庆经济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年例”的表现形式,则未必都给人们良好的形象。比如,各种刀、矛、戟之类的武器由男女老少扛着出现在“年例”的巡游队伍中,把尖利的金属条从人的两颊穿过去的“穿令箭”表演,以及“年例”过程中的过度大吃大喝等,与现代文明社会很不协调,往往给人以野蛮、落后、不文明的印象。尤其是“年例”的开展,经常引发治安问题,甚至引发宗族(村)之间的纷争乃至械斗,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样的特色传统文化,对整个湛江的文化形象起到非常负面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湛江文化形象的档次。

所以,对特色传统文化在塑造湛江文化形象中所起的作用,要辩证看待。既要看到其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不可忽视的消极负面作用,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传统风俗进行适当的引导,既保留精髓和特色,又扬弃其中不文明的成分,以此推动和促进湛江文化形象的提升。

罗文豪(2015-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