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熙(公元187l~1922年),原名荣超,号玉著,今万春乡明山寺人,其父师古是县中知名的塾师。庆熙幼年随父读书,稍长,参加袍哥,后为舵把子,弃文习武,常与堂兄吴直三读兵法、论时事,对清政府腐败辱国极为不满。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为响应四川义和团起义,与吴直三在乡间利用会党关系,组织哥老和穷苦民众竖起“替国诛洋”大旗,展开反清、逐洋的斗争,先后同清军转战于温江、郫县、崇庆、灌县一带,并协助金堂义和团首领廖观音进攻成都,后因清政府派重兵镇压而失败。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春,庆熙经但懋辛、黄次峰介绍加入同盟会,参加郫县杨靖中所组织的“汉流自治改进会”,联络志士、会党、哥老进行反清活动。曾带领数十人到剑阁宣传同盟会宗旨,揭露清王朝辱国害民的罪恶,激励剑阁民众反清斗志。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年)庆熙读了《蜀声报》所载的罗纶在保路同志会成立大会的演讲后,立即致函四川咨议局副议长罗纶,表示愿以武力相助,推翻清政府,早日实现四川独立。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7月15日,川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领导人的消息传到温江。7月16日,庆熙与吴直三、曾学传等会商,组成保路同志军,举行武装起义,竖起“温江县保路同志军”的义旗,庆熙被推任统领,会同各路同志军围攻成都,并将讨伐赵尔丰檄文张贴传播,号召全县各乡团勇响应起义。7月18日,温江及附近10余州县同志军20万众,从四面进逼省城,庆熙被推为四川保路同志军统领,旋改任川西北同志军统领、人民复汉军总司令,并颁发布告,宣布:“吾与诸同志袍泽约会于省门,故特先至,……除去清法,官吏皆安如常,决不妄杀,待诸同志到,共举贤能,以定川中大计。”7月19日,庆熙所部与清军战于成都外西草堂寺附近,挫敌后退守文家场。7月24日,与清军激战于辜家碾,旋率部撤至县属兴利场。8月1日凌晨,与崇庆孙泽沛同志军合力进攻县城西门,在双凤桥与进驻县城的清军展开激战。8月6日,清军被迫撤走,庆熙率队回城,驻东街考棚内,改所部为“安庆营”。为避清军反扑,骚扰县城,庆熙主动撤离,并劝告全城居民出城暂避。
民国初建,庆熙所部编入川军第二镇,庆熙任第六标标统,后任骑兵团长。因与四川都督胡景伊不合,弃职离川,远游京、津等地,曾晋谒孙中山先生。
民国5年2月27日,庆熙响应讨袁护国,在县属明山寺(今万春乡)召集旧部成立护国军司令部,自任司令长,竖起“讨逆招降”大旗,誓师讨袁。2月28日,陈宦调北洋军黄树成营驻扎兴利场,并调动邻近数县警团数百名扼守要路,企图扑灭庆熙全军。次日,庆熙率部在兴利场与黄营展开激战,俘虏黄部排长1人和士兵20余人,击毙数十人,缴快枪20余支。庆熙乘胜挥师南进,直指北洋军盘踞的邛崃、蒲江等地。3月16日,攻下大邑,4月初攻克邛崃、蒲江,转战川西南一个多月。庆熙出入枪林弹雨,经大小战斗30余次,为推翻帝制作出了贡献。
护国之役后,庆熙任松(潘)茂(县)汶(川)垦殖总办,温江商界联名上书挽留,未能赴职。民国6年,川、滇、黔三省军阀混战,庆熙驻防仁寿,派营长刘银安带兵困戴戡于秦皇寺,逼戴自戕。民国9年10月,庆熙任靖川陆军第二师独立旅旅长兼右翼副司令,驻防文家场,派兵巡缉,并函县知事要求严查盗匪,以维治安。年底,任熊克武部十七旅旅长,民国10年7月,驻防梓潼,兼任梓潼、剑阁游击清乡司令。民国11年10月初,剑阁巨匪谭益生四处抢劫,糜烂地方,民众恨之入骨,庆熙率部清剿,不幸在大寨坪遇难。梓潼、剑阁两县民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梓潼县将他入祭三贤祠,剑阁县专门为他修建了吴公祠,在祠内塑像、立碑(后因政局混乱未竣工)。温江县将他入祀忠烈祠,竖立纪念碑,记其生平事迹,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民国14年4月,庆熙幼子兆昌去梓潼县将其灵柩运回,安葬于郫县顾家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