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猴
峨眉山灵猴是峨眉山的精灵,嬉闹顽皮、憨态可掬又极通人性子,见人不惊、与人相亲、与人同乐,给游人带来无数欢乐,成为峨眉山的一道活景观。与猴群嬉戏,给猴子喂食,观赏其千姿百态,了解其生态习性,与其来一次亲密接触,成为游客到峨眉山旅游不可缺少的项目。
峨眉山
外形特征
峨眉山猴种名藏酋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色泽棕青,短尾,个大,又称四川短尾猴、大青猴、短尾猴,因长期生活在佛教名山,故妙号“猴居士”,野生状态中的猴以采集植物的叶、花、果为食。峨眉山猴种名藏猴或西藏猴,猴区内现有三支家族式野生猴,约300余只。
种群分布
自峨眉山旅游业兴旺以来,游人以喂猴、戏猴为乐趣,而形成了峨眉山猴见人不惊,与人相亲,与人同乐的
友好氛围,成为了峨眉山的一道活景观。峨眉山猴约400余只,分为三群,大部分集中在清音阁上行2.5千米处的全国最大的自然生态猴区里;一群分布在华严顶、钻天坡一带;一部分分布在洗象池一带。峨眉山生态猴区位于洪椿坪下、清音阁上的“一线天”附近,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自然野生猴区。生态猴区内设栈道、亭子、索桥,方便游人观猴、逗猴。
生活习性
每天早上9点左右,峨眉山生态猴区就像集市般热闹。同人类一样,峨眉山猴也实行“朝九晚五”上班制。随着管理员打锣、吹哨声,猴儿们便在猴王的率领下,扶老携幼、拖儿带女地来到猴区游山道和栈道旁“上班”,与人同乐,直到下午5点以后在管理员的催促和吆赶下才告别游人“下班”。
峨眉山猴过着长期的群居生活,每群数量有15只到60只不等,一般由一只猴王、15只成年雄猴、数只雌猴和小猴组成。猴王统一指挥社群所有活动,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保护,内部不准以强凌弱,不准擅自离群活动,绝对服从猴王的号令等,猴群一般都在固定的地盘上活动,不准其他猴入侵,并用武力捍卫自己的“领土”完整。猴王享有“一夫多妻”制的特权,所有雌猴都是猴王的“妻妾”,它不但威猛雄壮,并且多吃多占,不可一世。但猴王通常四、五年换届一次,当其年老体衰、不能胜任繁衍后代和管理猴群的任务时,便会被淘汰下来,由其它强壮的雄猴所取代。
峨眉山猴区
“峨眉猴”通常出没在峨眉山的洗象池、遇仙寺、仙峰寺、茶棚子、洪椿坪、牛心岭一带大约面积为50多平方
峨眉山自然生态猴区
公里的深涧密林中。登峨眉山,从山麓到山顶共有60公里的石级山径,而最为曲折难行的路段就是从大坪寺到海拔1800米的九老洞,称为九十九道拐,这里也是“峨眉猴”聚集的主要地点。每日上山的游客络绎不绝,也使它们久经世面,不仅不害怕游人,还与人纠缠、索取食物、甚至打逗嬉戏,给人们的旅途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关于它们的趣闻逸事也不胜枚举,似乎天天都会有一些新奇的故事发生,有的令人捧腹大笑,有的却让人啼笑皆非。 据说早在明清之际,峨眉山就有“山猴成群来寺,见人不惊,与人相亲,相戏索食,呷然成趣”的奇妙景观。那时候,寺庙里的和尚根据佛教“不可伤生”的训诫,也经常给生活在这里的藏酋猴投放食物,进山朝拜的香客也对它们肃然起敬,久而久之,爱猴、敬猴就成了当地的民风之一。但是在十年动乱中,寺庙里的和尚被赶走了,藏酋猴也受到了“株连”,成为一些无知青年肆虐的对象,只得躲进深山老林之中。1979年以后,随着峨眉山对外开放和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昔日藏酋猴与人们“相戏索食,呷然成趣”的景象才又重新出现。看来人与猴的关系亲密与否,关键在于人类的态度和作为。如今许多地方的珍禽异兽销声匿迹甚至荡然无存,其症结大概就在这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