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峨眉”二字最早就见诸于公元前七百多年的西周时代。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人上山隐逸。据晋代黄甫谧写的《高士传》记载:楚狂陆通夫妻,漫游名山大川之后,定居于峨眉山,他结过茅庐的地方称“歌凤台”,现在神水阁旁。传说与陆通同时代的鲁国公输班,曾在今万年寺下的象牙坡上营造大峨楼,至今遗址尚在。我国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在鹤鸣山和青城山时也曾留连峨眉山,著有《峨眉山灵异记》三卷。
公元一世纪初,山上开创佛教寺庙。东汉薄公施舍自己的私宅为佛教寺宇,并在山上首建寺庙二座,一座名叫普光殿,后扩建为光相寺,到了明代才改称永明华藏寺;另一座叫初殿,至今仍在骆峰岭上。汉代到我国传播佛教的西域宝掌禅师,曾结庐在天池峰下,其遗址现为千佛禅院(即红椿坪)。此外,还有三国时的左慈洞,晋代从印度来我国传教的阿婆罗多创建的化城寺,俗称本皮殿。隋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采药炼丹的丹砂洞,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山谷习静其间的中峰古刹等等。
六世纪以来,随着佛教的日益兴盛,延绵百里的山峦,先后建起寺庙九十多处。从此,峨眉山和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山西的五台山,历史上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峨眉山寺庙建筑很有特色,依山取势,造形别致,“或隐没于苍翠之中,或飞架于溪壑之上,或屹立于青峰之巅,或巧构于危岩之畔”与峨眉山水融为一体,增加了峨眉山的神秘和诱人的魅力。
峨眉山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隋代智者禅师的衣钵石塔,镌刻古雅;北宋时治制的普贤铜佛,高7.5,重达六万公斤;元代铸造的“华严铜塔”,塔高6.8米塔体铸有《华严金》文和四千七百尊佛像,各具风姿,工艺精巧;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巨型瓷佛,高2.7米,佛座千叶莲花,身著千佛莲衣,匠心独具;明代嘉靖年间的莲花铜钟(圣积晚钟),重达六千多公斤,钟体铭文,记载了东汉以来,我国佛教的源流传继;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顶铜碑,刻有晋人王羲之和唐人褚遂良的书法艺术,至今字迹清晰。全风景区还有宋、元、明以来的金、石、瓷,陶造像一千余尊;碑碣和摩岩石刻经及法器供器等宗教艺文品二千八百多件。
峨眉山万年寺的“佛牙”、“御印”、“贝叶经”堪称传世之宝。
历代文人骚客,如唐代的陈子昂、李白、贾岛、唐球、薛能、岑参,宋代的苏轼、陆游、黄山谷、范成大、冯时行,元代的黄镇成,明代的杨升庵、海瑞、方孝儒等都在峨眉山留有大量的诗文。古今书画名家,如元代的马文璧,明代的文征明,清代的张船山、何子员,近代和当代的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君璧、吴作人、程十发、李苦禅、关山月、黄胃等二百多位书画名家均在峨眉山留有墨迹。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对峨眉山情有独钟的唐代诗人李白,远在一千二百年前就写下了对峨眉山的深爱。宋代诗人范成大更是把对峨眉山的赞美推向了极至,他在诗中写到:“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老前辈朱德、邓小平、吴玉章、胡跃邦、贺龙、陈毅、彭真等,也曾为峨眉山赋诗、撰文或题词。
峨眉山派武术是祖国的瑰宝,与少林、武当合称我国武术三大流派。已在国内外发扬光大。一九九六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