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脚传人——苗晓兰
南拳和北腿,北腿数戳脚。戳脚,我国北派拳术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北腿之杰”。
3月22日,第十八期传统武术推介汇在瑞太极健身运动管理中心进行,戳脚第六代传承人苗晓兰携弟子来到现场,进行讲解并表演。抗清义士创立戳脚门
戳脚由抗清义士冯克善于19世纪30年代在饶阳、蠡县一带创编,包括文武各九趟含八十一种腿法,随之形成戳脚门,成为影响沧州西部的一大武术门派。
1813年,天理教农民起义爆发,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冯克善参加了天理教起义组织,起义最终失败,冯克善和部将杨景、唐有义在献县被捕。三人逃到饶阳、蠡县一带,暂住段老绪家,教授武艺长达二十余年。经过长期的授拳实践,套路不断丰富。
1820年前后,段老绪将冯克善三人介绍给蠡县赵段庄刘观兰之父。为教子学艺,刘观兰之父把三人留于家中授徒,一起学艺者还有刘桂馨、刘攀桂、魏老方、魏昌义、高庆天等。
这时戳脚套路基本形成,有文九武九一十八趟,六合根、甲子锤、地躺拳、翻子等,器械有正把罗丝枪、左把罗丝枪、十三枪、十三丁、镗、三才剑、盘龙剑、乾坤剑、大刀、鞭、鸳鸯盆等,形成一个较大的拳系。随后,戳脚趋于完善,形成戳脚门。学艺者遍布当地四方。武松鸳鸯脚醉打蒋门神
常言道:“手打三分,脚踢七分”,戳脚腿法十分灵活,共有八十一种变化,又称八十一腿法。而其中的鸳鸯脚,更是赫赫有名。因为在《水浒传》里打虎的武二,就以此腿法醉打蒋门神。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武学大家,小说里涉及武术招式很多,且皆有所据。在《水浒传》第二十九回中,武松拳头在蒋门神眼前晃两晃,转身就走,蒋门神大怒追来,武松倒旋身体,一脚踢到蒋门神小肚子上,再一脚踢到额头。这个动作名称与今戳脚中的“玉环步,鸳鸯脚”相同。由此看来,戳脚在明代就有了不少招式,是由历代武术家不断演变丰富而来的集体智慧。
鸳鸯脚是戳脚中独具特色的典型动作,以形如鸳鸯而得名,它前出之掌就象鸳鸯头上的羽冠,后起之脚好似鸳鸯上翘的尾巴,所以又成为戳脚的别名。
戳脚拳脚并重,突出用腿,腿法明圈暗点,前踢后蹽,左勾右挂,以其丰富多变的腿法见长,并结合手法、打法、摔法、气法、拿法。它的腿法、手法、身法各分八种类型,其中腿法变化为八十一种。文武套路之间的区别是一阴一阳。文趟子架式较小,寓刚于柔,柔而后刚,攻防比较含蓄。武趟子则架式较大,动作舒展,硬攻直进,刚里含柔,攻防明显。
它不但重视技巧,而且强调力度和硬功,在格斗中要求既能“一力降十回”又要“以巧拨千斤”。“金牌专业户”肃宁传戳脚
苗晓兰是戳脚第六代传承人,9岁时,便开始跟随同村武师学习武艺,40多年来刻苦练武,从未间断过。2004年10月,在郑州举行的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苗晓兰拿下6项冠军。随后,在2006年、2008年举办的第二届、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她又连续获得戳脚拳和阴手枪比赛的冠军,可谓“金牌专业户”。苗晓兰一边习武一边授课,在当地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她的弟子在各项武术赛事上,屡次摘金夺银。
在现场,苗晓兰边讲解边示范,拆招换式精熟干净。随后,她的弟子表演了戳脚套路,动作舒展、灵活多变,器械表演更是精彩,引来阵阵喝彩。在众多弟子中,一位身材娇小的女孩儿格外显眼,她是苗晓兰的小徒弟代诺,今年8岁,别看她年纪小,已经参加过多次省、市级比赛,并多次获得器械、剑术双项一等奖。
苗晓兰一心扑在武术传承上,弟子越来越多。从2004年以来,苗晓兰的事迹被收录到《华夏近代传统武林风采》一书,央视等众多媒体多次报道,国内外不少武术爱好者到肃宁学习。苗晓兰说,她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武术人才,让戳脚传播得更广、走得更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