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冀州,春秋时属燕国,战国时属燕、赵、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属河间国乐城县,境内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乐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间郡,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间郡为河间国,自此,河间或为国或郡,前后历时达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献县河城街南,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郡(国)治所北徙,“河间”之名迁出县境,献县一直是河间国(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改乐寿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公元601年)改广城县乐寿县。隋末窦建德在此建大夏国。唐宗为乐寿县。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升格改名寿州,天德三年(1151年)更名献州。据《嘉靖河间府志》载:“以其河间献王封国,献陵在焉,故特名其州曰献。”明洪武八年(1375年)降州为县,始称献县,一直沿用至今。清沿袭明制,属河间府。抗日战争时期,东部地区(今淮镇、韩村、垒头、高官和今沧县的杜生、崔尔庄一带)划属建国县。南部地区(今陈庄镇的全部、河城街和南河头乡的部分)划属献交县。1949年献交县撤销,南部部分地区划归献县。 1945年建国县撤销,东部地区除杜生、崔尔庄一带划给沧县外,其余划归献县。1958年饶阳、武强两县并入献县,仍称献县。1961年又将武强、饶阳划出,献县恢复原建制。今有乡镇18个,辖500个自然村。
献县历史名人有清代主修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抗日回民支队司令马本斋。
献县辖4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乐寿镇、淮镇镇、郭庄镇、河城街镇、韩村乡、陌南乡、陈庄乡、徐留高乡、商林乡、段村乡、张村乡、临河乡、小平王乡、十五级乡、垒头乡、南河头乡、西城乡、本斋回族乡。
献县补花
工艺:针法繁多,现多采用柳埂、套花、衲针、坝活、扦补、拨花、勒丝等20种左右针法,要求做到紧、齐、浅、匀。紧即扦线扣于花边及底布上,补花花片应趴而不起;齐即要求扦线针脚长度一致;浅即扦线以扦住花片与底布结合处两根布丝为准,并在花片上不得有明显针迹;匀则要求针距间隔匀而不斜。柳埂针法必须自左至右,再向左出针,针针压过半针,拐弯处针码匀短。每一产品内数种针法并用。
献县金丝小枣
金丝小枣是献县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枣粮间作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措施来抓,规划发展面积60万亩。目前,全县枣粮间做面积已达50万亩,其中结果面积已达20万亩,红枣年产量5000万公斤,总产值2.2亿元,全县人均红枣收入440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30%,金丝小枣已成为献县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金丝小枣之乡。献县的金丝小枣以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闻名全国,享誉世界,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1999年北方六省市农副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
献县汉墓群
献县汉墓群是汉代河间王及其子孙、乐成侯、中水侯等葬于献县境内墓葬的总称。现存37座汉墓。献县汉墓群规模大、级别高、数量多、层次全、时间跨度大,贯穿于汉代的始终,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献王陵是献县汉墓群中的一座汉墓 ,位于西八册屯村西侧。封土南北242米,东西197米,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主人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
刘德,西汉景帝刘启之子,武帝刘彻之异母兄。公元前155年,-为河间王。班固《汉书》载:“(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他倾注毕生精力,置日华宫搜集典籍,整理诗经,成为一代宗师。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为先秦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当时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极为欣赏刘德的才华,因此,刘德几次到长安“献雅乐,策对三雍宫。”武帝既折服他的才华,另一方面又猜疑他,恐他与自己抗衡,江山不稳,刘德知其意后,终日纵酒听歌,不久郁闷而终。他在位二十六年,因其“聪明睿智”,谥号曰“献”,称之为“河间献王”,这就是献县得名的由来,刘德是最早实施“实事求是”的,而献县则成为“实事求是”的发源地。
唐代诗人张继凭吊献王陵后,留下诗篇:“汉家宗室独称贤,遗事闲中见旧编。偶过河间寻往迹,却怜荒冢带寒烟。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雅乐未兴人已逝,雄歌依旧大风传。”
明嘉靖十三年(1534)曾在墓上建有河间献王祠,后经隆庆、乾隆、道光等多次重修,历经风雨至1946年献王祠被毁。
清乾隆在原日华宫旧址修建红杏园行宫,并赋诗称赞刘德:“请书献乐甚彬彬,华表千秋景行新,令史诸侯传曾读,最心许者是斯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