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县文化遗产

家乡区县: 安徽省固镇县

固镇县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岸,属亚热带和北温带过渡带,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南北方大部分动植物能在此繁衍生长。全县地势平坦,面积1363平方公里,人口63万,现辖11个乡镇。县城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万人。[1] 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坐落在固镇县新马桥镇境内.

固镇县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商品油料基地试点县。特产有固镇花生、老任桥牛肉、湖沟烧饼、桥湖中华长绒大闸蟹等。

固镇先后被评为“国家商品粮大县”、“全省油料第一大县”、“全省畜牧十强县”和“花生之乡”、“西瓜之乡”,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固镇县也是全省创建文明县城先进县、安徽省卫生县城、安徽省体育先进县、全省平安县。

固镇县拥有1个固镇经济开发区(省级)、1个省级台湾工业园和1个省级全民创业园,以及刘集、仲兴、新马桥、石湖4个乡镇创业园;经省政府批准的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蚌埠台湾产业园)在固镇县新马桥镇境内.

县城固镇,古名谷阳镇,俗名固镇桥,位于浍河北岸、京沪铁路东侧、京京古道上,跨北纬33°19′、东经117°19′,其东、北、西三面与城北区相邻,西南、南分别与杨庙区和新马桥区以浍河为界。
  西汉初年,于今县城南1公里(浍河南、铁路西)处置谷阳县,因位于谷水之阳而得名。谷水即澥水,后演变为澥河。《水经注·淮水》云:“涣水(今浍河)又东径谷阳县,右会八丈故渎(今八丈沟),读上承洨水(今沱河),南流注于涣。涣水又东径谷阳戍(疑今城关镇胡家报)南,又东径谷阳故城东北,右与解水会,水上承县西南解塘(今不详),东北流,径谷阳城南,即谷水也。”当时汉定侯冯谿被封于此。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封岑淮为谷阳侯。南朝宋、齐时,为阳平郡、县治,北朝北魏太和七年(483)改置谷阳镇,不久复为阳平郡治。南朝梁因之。北朝东魏为谷阳郡和高昌县治。隋至唐初为谷阳县治。唐显庆元年(656)至咸亨三年(672)继为蕲县治。北宋称西故镇,金称西固镇。明清两代设巡检司和营汛,固镇驿为京京古道凤阳至徐州间最大驿站。民国17年(1928)设团防局,民国20年(1931)设区署,民国27年(1938)5月26日被日军侵占。民国34年(1945)10月至民国36年7月一度为灵璧和泗县的国民政府临时治所。民国38年(1948)11月28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固镇,中共民主政权泗五灵凤县(次年1月16日改称五河县)建固镇市,初辖解放、新街、洋桥三镇和固东、固南两乡。次年4月划归灵璧县,7月改建固镇区。1956年12月分建固镇镇和浍河区,1958年8月合建固镇人民公社,1959年6月分建固镇镇和固镇人民公社,1961年12月合建固镇区,1969年3月改建固镇镇,1979年12月更名城关镇。现辖浍河、瓦房街、黄园、站下4个居民委员会和刘庄、张洪、西圩、菜园、园东、固东、孟庄、杨栈等8个村民委员会。

民国初年,老街北段的何小街已经形成。东边与老街平行的瓦房街形成于日伪盘踞时期。1965年7月建县后,固镇成了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区迅速向北发展。东西向的固一路和固二路,西边与老街平行的黄园路和胜利路相继建成,老街也得到相应改造,初步改变了“晴天满城灰,下雨一街泥”的肮脏面貌。1985年底,城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是1965年0.8平方公里的5.25倍;人口320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50人,是1965年7950人的2.6倍。
  县城不仅设有县、镇两级党、政、军机关,还有农机、化肥、纺织、修配、卷烟、酿造、面粉、榨油、饲料、皮革、印刷、建材、食品、竹木器、自来水等33家工厂。另外还有广播站、电视台、文化馆、梆剧团、图书馆、影剧院、人民医院、中医院、防疫站、保健站、体育场等机构和设施。建县前,固镇仅有1所中学和3所小学,现在已有3所中学、8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其中固镇一中为蚌埠市重点中学。

固镇有着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垓下之战成就一代帝王刘邦的汉室大业,万古流芳。《霸王别姬》历史名剧,裴声中外。西楚霸王,爱情绝唱,响彻环宇。濠城镇的垓下广场,印证了一代枭雄,金戈铁马,仰天长啸,剑指苍穹的昔人辉煌。垓下古战场的挖掘与保护利用,业已成为固镇文化的基石。谷阳城和霸王城遗址的保护与规划,弘扬本土文化的方略已初见雏形。打造县城文化旅游,将会带动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县域内各乡镇的民间轶事,民间传说就像散落在县内的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点缀着固镇的本土文化更加绚丽多姿,向人民昭示固镇文化的丰富内涵。连城镇的老连城周公赶桃花的历史传说,见证民间奇女桃花女与周公的多智多谋,斗智斗勇。桃花女灵光再现,周公紧追不舍,桃花女拔下头上金簪,轻轻一划,数十里中无杂树,桃花朵朵,落英缤纷。桃花埂的路名由此诞生。连城东街有桃花庙祭奉桃花女(在文革期间毁坏)。连接连城与连站的公路桃花埂便是桃花女西出涡阳、蒙城普度众生、乐善好施留下的足迹。(据说涡阳蒙城一带有多处桃花庵祭奉民间神灵桃花女)老连城清末设驿站,至今的“御石槽”还散落民间,见证老连城丰厚的历史文化。老连城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街道东头桥下的蛤蟆夏天不叫。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路过此地,夏夜难眠,听到桥下蛤蟆在叫便说:“神虫,你们不说话好吗?今夜我有大事要思考,等我得了天下,我一定感谢你。”话刚一出口,桥下的蛤蟆叫声戛然而止。从此以后这桥下的蛤蟆没叫过。这个民间传说至今在连城很应验,可谓神乎其神。“哪吒闹海”的神话故事,相传就在九湾南边的澥河中,据神话故事说东海老龙潭也在此。以前九湾街有哪吒的神像,哪吒颈带金圈,脚踏风火轮,叱咤风云,好不威风。连城镇的禹庙村相传建有祭奉大禹治水功绩的神庙,禹风禹德,厚德载物,绵延至今,这些民间传说、民间轶事,展示固镇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打造文化旅游,规划经典线路,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的文博大楼展出的出土文物,历史悠久,集中展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固镇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打造文化固镇是全县人民的期盼。近现代的固镇英烈的斗争史,更能激发全县人民的工作热情。能否建立固镇革命英烈纪念馆,收集整理革命英烈的历史文物等文献资料,弘扬固镇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城西公园中的烈士陵园,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青少年到那里瞻仰祭扫,业已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弘扬民族文化,弘扬固镇本土文化,将会使固镇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

繁荣城乡文化是美化县城的有效举措。

县城规划已经实施,南城、老城、北城的建设齐头并进。几桥飞架南北,浍河成为城中河即将成为现实。世纪家园,北岸华府、清怡水岸、锦江花园等一批高档小区,为固镇市民提供良好优雅的居住胜地。城西公园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旅游好去处。三八河沿岸绿化带,浍河沿岸景观,市民观光、健身、休闲,城西公园二期工程如期开工建设,不久将来将成为市民旅游胜地。打造旅游文化,打造固镇名片,势在必行。城区街道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文化管理要统筹规划,细致安排,多处开花,打造县城亮丽的风景线。县城街道文化丰富多彩,给市民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在弘扬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同时,应加强地域文化、本土文化的展示。挖掘固镇文化的渊源,用文化美化县城的出入口,融入文化色彩与内涵。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要依据其特色,创设文化环境,让县城更加充满本土文化气息。各乡镇要在建设文化乡镇、文明乡镇下功夫。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以村文化室为主阵地,利用民间的传统节庆活动,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农民健身娱乐活动。努力打造文化乡镇,让文化文明之花在县域内处处开放。城乡联动,美化固镇,打造文化繁荣的名片,树固镇新城的美好形象。

发展教育是振兴县域经济、大美固镇的动力。

大美固镇,教育先行。固镇教育充满了勃勃生机,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无不展示固镇教育的辉煌与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重担,任重而道远。固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固镇教育人只有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务实努力,才能创造固镇教育的辉煌明天!全面振兴固镇教育,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敢于争先,凝心聚力,努力把固镇的教育事业办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固镇教育的腾飞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努力。学校是文化的基地,是文明的摇篮。全县中小学开展“五园”建设活动,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的创建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学校真正成为文明的乐园,全县教育系统师德教育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成为师德楷模,师德水平大大提高。全体固镇教育人,将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为固镇教育的振兴,大美固镇而忘我工作。

大美固镇,文化先行。立足本土文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繁荣城乡文化,振兴固镇教育,共筑固镇新城。

刘洋(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