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5年(西魏恭帝二年),分郫县南境和江原县东境,始置温江县,属益州蜀郡。
北周(公元557至581年)时,温江县属益州总管府蜀郡。
隋统一中国后,“经正疆理,划分九州”,州、郡、县设置屡有变动。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悉罢诸郡,以州统县,省温江入 郫县。公元603年(仁寿三年)又从郫县分置,名万春县。隋大业初省并诸州,改州为郡。公元606年(大业二年)又省万春县入郫县。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实行州县二级制。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复置万春县,属益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复改万春县名为温江县,属剑南道益州。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改益州为蜀郡,温江属剑南道蜀郡。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分剑南道为东、西二节度,改蜀郡为成都府,温江属剑南道西川成都府。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改郡为州,温江属剑南道西川益州成都府。
五代时,蜀地先后为前蜀、后唐和后蜀辖境,地方政区建置,基本沿袭唐制,温江仍属剑南道西川益州成都府。
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太祖赵匡胤遣王全斌灭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推行路、州、县三级制,于唐代剑南东、西两川之地置西川路,温江属西川路益州。公元981年(太平兴国六年)将西川路、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分川峡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四川路。公元1059年(嘉祐四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后又恢复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温江属成都府路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南宋时,建置隶属关系与宋同。
元统一中国后,在大都(今北京)设中书省,在全国各地建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下设路、府
温江文庙
(司)、州、县。温江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直辖录事司。
明初,仍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公元1376年(洪武九年)改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省以下废路改府,省州改县,实行府、州、县三级制,温江属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
清初,仍继明制,置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公元1646年(顺治三年)改置为四川省。嘉庆初,于省、府之间加置道,形成省、道、府、州、厅、县制,直到清末。温江属四川省成绵龙茂道成都府。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成绵龙茂道改名川西道,温江属四川省川西道成都府。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北洋政府废道,以府、州、厅直隶于省。公元1913年(民国2年),划全川为7道,同时废除府、州、厅。次年,改全川为5道,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温江属四川省西川道。以后,军阀割据,形成“防区制”。公元1935年(民国24年),国民党入川主政,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划全川为18个行政督察区(后减为16个),温江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并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地。
1949年12月26日温江解放。1950年划全川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与西康省同属西南大行政区,温江属川西行署温江行政区,为温江行政区专员公署治地。1952年,撤销川西等4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温江属四川省温江专区(1968年改为温江地区)。至1979年仍为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治地。
1959年3月至4月,曾一度将温江并入崇庆县,但因未获批准,为时仅月余即分出复置。1959年7月1日,双流县并入温江,治地在温江城关镇。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决定复置双流县。同年11月1日,温江、双流正式分置。
1983年3月,国务院决定撤销温江地区,其所属行政区大部划归成都市。同年7月,温江正式隶属成都市。
1997年,温江县面积227平方千米,人口29.3万,辖10镇。县政府驻柳城镇。
1999年,温江县辖11个镇、4个乡:柳城镇、和盛镇、通平镇、天府镇、金马镇、公平镇、万春镇、永盛镇、永宁镇、涌泉镇、踏水镇;玉石乡、寿安乡、柳林乡、镇子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22290人,其中: 柳城镇 63271 、和盛镇 23634 、永盛镇 11537 、天府镇 24700 、金马镇 18757 、公平镇 24384 、万春镇 22127 、通平镇 14983 、永宁镇 20985 、涌泉镇 24102 、踏水镇 15714、 柳林乡 18379、 镇子乡 15345 、寿安乡 12078 、玉石乡 12294。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土族、侗族、瑶族、维吾尔族、满族、鄂伦春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2年4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温江撤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成为成都市特大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9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24号)批复同意温江区涌泉镇政府驻地由干家店子迁至花土村6组。辖10个镇,182个村:柳城镇、和盛镇、通平镇、天府镇、永盛镇、金马镇、涌泉镇、公平镇、万春镇、永宁镇、踏水镇、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温江区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04]38号)同意温江区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温江区辖6镇、4街道。具体如下:一、撤销柳城、天府、涌泉、公平、通平、踏水6个镇和玉石、镇子、柳林3个乡。二、扩大4个镇的行政区域:(1)将原玉石乡、通平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寿安镇。寿安镇政府驻吴家场。(2)将原天府镇的临江、綦江、庆元、桂花、铁篱、大明、春林、友谊8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和盛镇。和盛镇政府驻舒家渡。(3)将原踏水镇、镇子乡和原柳城镇的南岳社区居委会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万春镇。万春镇政府驻原踏水镇踏水桥。(4)将原柳林乡的光明、双河、兴元、新春、瓦窑、新桥等6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金马镇。金马镇政府驻太极地。三、原柳城、涌泉、公平3个镇和天府镇的部分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设立4个街道办事处,由成都市按规定程序自行审批。
2004年9月13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温江区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一、设置柳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原柳城镇东大街、北街、小南街、西大街、和宁街、文化路、麻市街、庆丰街、德通桥、凤溪大道、鱼凫路、永宁路、黄金路、和平、万盛社区居委会和凉水、红光、燎原村以及原涌泉镇的新华村所辖区域,街道办事处驻原柳城镇来凤路; 二、设置天府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园区(包括原天府镇的梓潼、金桥、金义、维新村和原金马镇的新坝、高堰、清泰村)和原天府镇的柏树村和德全村、原柳城镇的笼堰村和前进村、原柳林乡柳江村所辖区域,街道办事处驻原天府镇天府街; 三、设置涌泉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原涌泉镇的五福、凤凰、华丰、花土、共耕、共和、前锋、高灯、明光、洪江、双堰村和原柳林乡的大田村所辖区域,街道办事处驻原涌泉镇花土村; 四、设置公平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原公平镇和原柳城镇的合江、太极村、长安路社区居委会所辖区域,街道办事处驻原公平镇公平场。
2004年,温江区辖4个街道(柳城、天府、涌泉、公平)、6个镇(和盛、永盛、金马、万春、永宁、寿安),27个社区委员会、166个村委会;面积27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143人/平方千米。
2005年,温江区辖4个街道、6个镇:柳城街道、公平街道、涌泉街道、天府街道、和盛镇、永盛镇、金马镇、永宁镇、万春镇、寿安镇。
2006年10月,成都市政府正式批准温江区的万春镇、金马镇和永宁镇增设街道办事处。根据规定,增设的街道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分别与万春镇、金马镇、永宁镇政府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所辖区域和驻地均保持不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万春镇、金马镇和永宁镇的城市化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城区面积增大,这些乡镇也逐渐开始行使一部分城镇管理职能,因此,在温江区万春镇、金马镇、永宁镇增设街道办事处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