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和合肥经济圈南翼门户城市。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等交通干线纵贯全境,水路菜子湖通江达海。现辖大关、黄甲、吕亭、孔城、金神、嬉子湖、范岗、新渡、双港、青草、鲟鱼、唐湾12个镇,龙眠、文昌2个街道办事处,198个村民委员会,2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5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万亩,水面17万亩。总人口75.86万人,市区常住人口12万人。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之一。桐城市名源于东周时的桐国。桐国本是周分封的子爵国,因太弱小,春秋时沦为楚国附庸,后为楚所灭。但其地仍被称作“桐乡”。秦朝建立后,地属九江郡舒县。西汉初为庐江郡枞阳县。魏晋南北朝时先后称舒县、阴安县、吕亭左县和枞阳县,建置和区划不定,隶属多变。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此后,“桐城”地名一直延用。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仍称桐城市。
桐城市的前身同安县、枞阳县的地域范围都相当大,包括今天的桐城市以及枞阳县和安庆市区的大部分。民国38年(1949年)2月,中共皖西二地委决定析菜子湖至白兔湖、孔城界河主航道以东的桐城县东乡全部、南乡大部、北乡一部,以及庐江县、无为县的少数地区另立新县(即今枞阳县),使桐城的面积缩小了近一半。1979年,又将桐城县杨桥区的杨桥、花山、大枫3个公社和罗塘公社的将军、联兴、合兴、枞南4个大队以及破罡湖、石塘湖水面共约176平方公里划入安庆市郊区。2005年,桐城市的罗岭镇划入安庆市宜秀区。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特别是明末以来桐城文化更是异峰突起,声誉高涨,域内(包括今枞阳)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卓著的大家名流。有被誉为“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派”大学者方以智;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名扬天下;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近300年。近代又诞生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清末大儒吴汝伦,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中国美学奠基人朱光潜、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杰出人物。
桐城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分布集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拥有“国字号”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国家4A级嬉子湖生态旅游区、桐城活海旅游区和3A级桐城文庙·六尺巷景区、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玉雕文化产业园、投子山文化园等,紫来桥、文和园、半山阁等文物古迹和风光秀美的龙眠山等自然景观辉映成趣,上百个旅游景点各具特色。桐城也因此享有“文都”盛誉,被命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跻身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
近年来,桐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荣获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和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安徽省教育强市、安徽省卫生城市、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温商最具投资潜力地区等荣誉称号。
桐城民营经济发达,产业特色鲜明。设有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国家星火密集区和全省唯一的省级民营经济开发区。全市现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5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个私企业完成工商税收占全市总量的75%,8家民营企业进入全省50强,15家企业进入全省200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37件。涌现出鸿润、丹凤、金光、华祥、攀登、霞珍、美祥、双永等一批知名企业,形成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纺服装、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六大优势行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输送机名城、中国刷业城等称号。
桐城是农业大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大县(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现已初步形成畜牧、水产、粮油、茶叶、茧丝绸和林业6大主导产业,拥有2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13年,桐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22.5亿元,增长17.9%;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增长18.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0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增长12.2%。桐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已获批准。
桐城不仅文化悠久,美食也别具一格,新颖突出。
青草麻丰糕
青草麻丰糕,桐城名优传统糕点,由青草供销社食品厂在挖掘传统配方的基础上,提高制作工艺制成的。麻丰糕质地松软,味鲜醇美,甜而不腻,回味留香。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口感饮誉省内外,主要是选料精良,工艺独特,制作考究。麻丰糕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因“糕”和“高”同音,桐城人正月和喜事送麻丰糕馈赠亲友,寓意“步步高升”。
桐城特有的丰糕
丰糕,洁白如霜,松泡绵软,味鲜香甜,为桐城春节期间特有的一种食品。此时,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或购买丰糕,以祈求来年吉祥大发,家兴业旺。
相传,老宰相张英居京城时就喜欢吃丰糕,并叫厨师学习桐城丰糕的制作技术。在各地做官和做生意的桐城人也都不忘吃丰糕,春节时想法设法吃上丰糕。由于丰糕好吃,且寓意深刻,春节吃丰糕的习俗一传就是几百年,而且越传越兴。
传统名点朝笏
朝笏,即面饼朝笏,一种用面粉做的形似朝笏样的面点。古时大臣上朝,均手持一狭长形的或玉或竹或象牙做的板子,用以记事,称为朝笏。朝笏,又称圭简、朝简、朝板、奏板等。清朝康、雍年间,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父子均为朝廷大学士,即以前朝廷里的宰相,家乡面点师傅为了庆贺,别出心裁地用面粉烤制成朝笏状的面饼。刚出炉的朝笏,嫩黄松软,香脆可口,令人开胃。如夹上油条食用,口味更佳。朝笏自清流传至今,已成为桐城的传统名点。
大关水碗
大关水碗,又名大关水席,是当地最有特色、现已驰誉省内外的一道名吃。源自清初孔城镇,后传至大关一带不断拓展,底蕴深厚。
大关水碗主要有以下系列品种:有以牛、羊、猪、鸡、鸭等制成的“山系列”重头菜,以鱼、鳖、鳝、鳅、虾等制成的“海系列”当家菜,以竹笋、香菇、银耳、紫菜、黄花菜制成的“草系列”家常菜,以桂圆、红枣、莲子、荔枝、枸杞等制成的“药系列”滋补菜,等等。为了进一步发掘这道历史名菜,扩大经营规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关餐馆已于2004年11月申请注册了专利。
孔城米饺
孔城米饺,是桐城传统美食名点。饺子本以面粉制作,而孔城米饺则以米为原料,通过传统工艺制作,在食用上具有鲜嫩味美的特色,故被视为颇有影响的民间名食。来桐参观旅游的海内外客人,无不为能品尝到“孔城米饺”而感到有幸。 叶濒
作为是一座文明开放、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桐城市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人文兴市、城乡统筹、创新推动四大战略,。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稳中求快、好中求超”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深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