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开馆
中国最大的三线建设博物馆3日在四川攀枝花市正式向公众开放。馆内展品浓缩了中国自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至1981年长达17年的三线建设史。
因三线建设而立市的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处。当年,数十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官兵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下来到曾经被视为“不毛之地”的攀枝花,如今已经五十年。
新落成开放的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占地60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馆中搜集了彭德怀、李井泉、钱敏、徐驰、杨超等人三线时期的文物,中央和全国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三线重点企业航空、船舶、机械、交通、常规兵器等各类三线建设物品。
穿过长长的三线建设研究学者、亲历者口述历史的影像墙步入博物馆内,一副巨型的三线建设地图跃入眼帘。四周依次陈列着“两弹元勋”邓稼先、“核司令”程开甲、“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等三线建设功臣的铜像,铜像旁则展现了他们在三线建设时的工作照片与对三线建设的文字回忆。
三线建设博物馆中除展示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三线建设的历史文物,还详细展示了上海、深圳等地“小三线”后方基地的建设情况。其中粮票、账本、铁风扇、双鸽打字机、上海弹力型油印机、海鸥牌照相机等上万件展品均由三线建设企业和个人亲历者捐赠。
“千万中国最普通的劳动者,是三线建设史的创作者。”攀枝花市文物局首席文物专家刘胜利介绍说,如今三线建设时期的物品、资料正以很快的速度消失,博物馆希望能广泛搜集遗落于民间的三线时期物品、资料,鲜活地记录这段珍贵的历史。
当日,铁道老兵吴忠仕特意换上旧军装、佩戴“五好战士”、“超期服役”、“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等勋章,拿着不同时期的驾驶证、行驶证与上世纪70年代政府颁发的“安全行驶100万公里奖牌”来到三线博物馆。“我想捐赠安全行驶的奖牌,与因得奖颁发的雷锋军大衣,这是我一生的骄傲。”
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博物馆)位于花城新区干坝塘,占地面积59亩,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预计工程总投资2亿元。项目于2010年初启动筹备工作,2011年4月经省文物局批复同意建设,2012年3月市政府确定了选址和建设规模,同年6月获省发改委批准立项。2013年3月1日,项目启动场平工作,并被列入全市的“急难险重”项目之一。今年1月6日,三线建设博物馆主体工程启动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展厅、中心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加工室、学术报告厅、设备用房,停车库、参观服务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等。三线建设博物馆预计今年9月建筑封顶,进入文物展陈阶段;2015年3月,在攀枝花建市50周年之际,面向市内外游客开放。
攀枝花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诞生的新兴城市。有关研究学者认为,上世纪60年代在我国实施的“三线建设”,奠定了中国西部工业的基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基础,而攀枝花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三线建设的龙头和成功典范、三线建设的缩影和代名词。”
为保护和传承三线文化遗产,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客观、真实地记录与纪念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三线建设博物馆,并提出了要将其建设成为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家园、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库、三线建设传承地、三线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