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临漳人性格豪放,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上千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临漳县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临漳称得上是千年古县,无论在礼仪习俗,还是在婚丧嫁娶方面,都体现了中原一带重视礼仪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街坊邻居,同事熟人相见都有互相问候的习惯,早晨习惯问候“您起得早啊!”老年人相遇常问“身体快当吧?”询问对方姓名常问“您贵姓大名?”与上年纪的陌生村民交谈,尊称“老大爷”、“老大娘”,与壮年男女交谈,尊称为 “大哥”“大嫂”。充分体现了独特的文明礼仪民俗风情。
在民间节日活动中,除中原正常的节日外,有“瞧娘与送羊”的习俗,婚嫁的女儿每年于“端午节”后,带着馒头或麻糖礼品,去娘家探亲,谚语云:“割罢麦子打罢场,谁家闺女瞧谁娘”。女儿生育后,娘家要蒸制羊形面食,于农历六月或七月初去女儿家给外甥送羊。若外祖父母去世,由舅舅妗母继续送,故有“妗不老,羊不倒”之说,一直送到见了重外甥的新羊为止。这种尊老爱幼的习俗在我们这个地方历代相传,久而久之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形态。婚丧嫁娶中原基本相同,临漳所不同的是,新婚后的第二天一早,新娘由长辈带领有到祖茔拜坟的习惯,俗语云:“新人不拜坟,不处恁家人”。丧葬漳河南习文乡,有迎经的习惯,下葬前,亲戚到齐后,由唢呐开道,前边是迎经楼,楼内放死者照片或灵位,后边是男女孝子,按辈份排列,在村上主要街道迎经。
我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繁多、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上流传于临漳的有抬皇杠、拉花车、跑旱船、抬阁、踩高跷、耍花灯、骑竹马、跑驴、围子、二鬼扳跌、猪八戒背媳妇、背歌、撵花、低跷、大头舞、狮子舞、花棍、扇鼓、秧歌等30余种花会和舞蹈形式;由于我的家乡地处中原,地理位置离河南较近,传统剧种有豫剧、落子腔、河南坠子、淮调、四股弦等及多种曲艺;民间工艺有剪纸、刺绣、纸扎、雕刻等。在临漳县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保留着古老的莺歌柳书,其发源于黄河南岸的开封一带,清同治年间传入临漳,传说当时有个很有名气的艺人叫赵言祥,演唱莺歌柳书给皇帝听,皇帝听了很高兴,亲赐黄马褂。莺歌柳书在外地已经失传,唯临漳独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