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文化

家乡区县: 邯郸市临漳县

说起我的家乡,不得不说说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后人对临漳文人在那个时期所作的诗歌词赋的一种赞扬和肯定。
《中华文明史》上评述:在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典型音调中,有忧伤丧乱,哀怜民生的真切感受;有平定天下,建功扬名的豪壮情怀;也有对人生不幸,命运无常的深沉叹息。但是怜民伤乱,感叹人生又总是与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激情相联系,表现出“志深笔长”、慷慨激昂的独特风貌。正是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被后人称为“汉魏风骨”、“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由“三曹”、“七子”及建安时代文人创造的,构成了建安文学时代的风貌,既有思想深度,又含蓄蕴藉,富有慷慨悲壮之特色,成为后世文学所推崇效法的仪范文学风格。
建安,是东汉王朝末代皇帝刘协的年号,在位于公元196年至220年。这个时期是东汉王朝岌岌可危,即将分崩离析的动乱年代,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由于曹氏父子的努力倡导,却是一个光辉灿烂的年代。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广义上讲,上可追溯到黄巾大起义的公元184年,下可延伸至魏黄初十年,即公元230年前后的四十多年所形成的文学,被称为建安文学;狭义上讲,指的是汉献帝刘协于公元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始,至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代汉建魏的25年时间。
“三曹”指的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的是建安文学的骨干人物,又称建安七子,王粲、孔融、阮瑀、徐干、陈琳、刘桢、应玚。除孔融外,他们都是常年活动在邺城(今临漳县邺镇一带),围绕在曹氏父子周围,在文学史上都颇有建树,使建安时期中国的文学史呈现出黄金时代。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龟虽寿
神龟虽寿,尤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这也是曹操晚年诗赋的一篇代表作。 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想起人生路程,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

土豆(2014-05-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