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八景”之白云剑迹

家乡区县: 湖北省竹溪县

“白云剑迹”又叫“云岩剑迹”,白云是指白云山。古县志载:“白云山,县东二十里,山石磊坷如云,故名白云山。”白云山实际上是石灰石山,裸露的岩石因色泽青白,如同白云飘浮在石岩上,所以人们叫它白云岩,或白云山。白云山属喀斯特地貌,是一种自然景观。白云山之所以成为县之八景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两处人文景观。其一为白云寺。据旧志记载,该寺建于唐代,早在咸通元年(860)年之前就已存在,是竹溪史载唐代三古刹之一(蒋家堰镇的莲花寺,兵营乡的银杏寺,水坪镇的白云寺(大石门北1公里处的山坡上)。据旧志载述:“寺院一进两层,因建在山坡上,故有上、下殿之分。进山门即下殿,山门两边有向外斜伸出呈外八字形的两堵照墙。穿天井入上殿,上殿高大巍峨,为两层楼阁式建筑,两边厢房各若干间,四周围墙相连。寺院规模虽不大,但由于其面临清清溪水,背依磊磊云山,青山嶂头,白云掩映,在古木丛林的隐藏下,显得格外幽深清静,确是出家人修身养性的绝佳之地。其后数百米就是另一处人文景观“剑迹”处,“剑迹”是吕洞宾以剑作诗之处。古县志载:“白云山,旧传仙人吕洞宾至此,以剑划诗于岩。”此诗历修《竹溪县志》均有载,诗名《游白云寺》,诗云:“古木丛林号白云/高岩更去谒观音/路逢青嶂上头上/寺隐白云深处深/法鼓震开天地眼/飞轮推出圣凡心/时人到此如中悟/何必南岩海上寻。此诗落款为吕岩。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唐末五代时期河中府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唐朝懿宗咸通年间(860----873)进士,两次为县令,能诗。据《吕祖志》等档案资料记载,吕洞宾年少能熟读诗书,精通百家,及长屡试不第,直到64岁才考取进士。后弃儒学道,对道教理论颇有研究、创新和贡献。在宋代就已被道教全真派奉为北五祖之一,世称吕祖,纯阳祖师。吕洞宾学道得成后,仗剑云游天下,并除暴安良,社会影响极大,成为人们心目中与观世音、关圣帝一样齐名的神明。由于其足迹遍布中华,所以纪念他的殿、堂、观、庙也遍及中华。  竹溪县唐时名上庸县,属房陵郡。古房陵郡离唐都长安不远不近,距离适中,便于控制,故成为王公贵族们遭贬后的流放之地。如唐王李显就曾谪居房州(今房县),魏王李泰被贬在郧乡(今郧县)。为了不使他们脱离控制,就必须在长安和房陵、郧乡之间设置官道。秦至唐时在长安至汉中,汉中至房陵就一直设有官道。为了官道的通畅,沿途就必须设置大量的驿站、递铺。唐时的竹溪(上庸)就是这条官道的必经之地,并设有县级驿馆,故较为繁荣,虽非通都大邑,但也是古都长安南出秦岭至楚地必由路上的一颗亮丽的珍珠。吕洞宾之道教乃是以慈悲度世为得道成仙之路,用修炼内功来代替炼丹之术,仿的是大乘佛教“普渡众生”的教义,即吕洞宾的道教理论源于佛教。所以吕洞宾出游必以古刹、大庙作为寻访拜谒的对象。当时的竹溪(上庸)寺庙众多,古刹林立,又是官道所经之地,无疑能成为吕洞宾南出长安游至楚地的首选路径。所以吕洞宾于云游途中落脚白云寺,并留下一些遗迹是毫不足奇的。

 白云剑迹一景,今已不复存在。白云寺几度兴毁,虽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修,但在解放前却又屡遭破坏。解放后作为黄龙粮店的仓库及营业用房至今,现上、下殿犹存,但殿内佛事用品却早已全无。加之白云寺乃土木建筑,自然损毁也很厉害,作为千年古刹早已面目全非。“剑迹”处,吕仙的诗迹石刻早已无存,所幸的是诗文却被历代修志者录入志书中而传承下来。后人在“剑迹”处刻有的“南岩”和“吕仙洞宾纯阳游处”等几个石刻大字的遗迹,也因年代久远,在风霜雨雪的侵蚀下,终于2002年腊月,由于岩体崩塌而遭彻底摧毁。至于原始森林屏蔽掩映,曲径通幽,寺隐白云的自然景观,也因原始森林的砍伐殆尽和石灰石矿的开采而荡然无存,白云剑迹一景只能作为历史回忆而永远存留于《竹溪县志》中了。

徐淑珍(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