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著名革命作家阳翰笙,1902年11月2日(农历十月初八)出生于四川省高县罗场镇。原姓欧阳,名本义,又名欧阳继修,阳翰笙是他的主要笔名。
罗场,是一座有两、三千人口的古镇。它上通滇黔,下达叙府,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一些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如太平军的石达开进攻高县和打出四川,在这里闹得如火如荼;云南的李、兰起义、蔡锷的护国讨袁、以及辛亥革命的保路运动等,无不在这里写下壮烈的诗篇。《草莽英雄》中那位高县保路同志会首领罗选青便是罗场附近焦村人。阳翰笙曾称罗场是“水浒式的故乡”。就在这块热土上,童年阳翰笙一方面从书本上读“子曰、诗云”,一方面从社会政治变革的大书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和革命熏陶。
1918年,阳翰笙跳级考入川南颇有名气的叙府联中(今宜一中),每学期成绩均名列前茅。在这里,他与同班同学李硕勋成了莫逆之交。李硕勋也是高县附近庆符县(今高县符江镇)人。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全国声援,他和李硕勋被选为代表,在宜宾四处宣传抵制日货,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1920年秋,他们联袂转学到成都省立第一中学。1921年,成都成立学生联合会,他和李硕勋作为省一中代表,被选为理事和执行委员。当时学生运动的主力是省立高等师范,而高师校长是吴玉章。阳翰笙就在吴玉章、王右木、童庸生领导下开展工作。无论是争取教育经费独立、捣毁省议会的斗争,或者是轰走省一中官僚政客校长举行全面罢课的运动,他都是组织者、领导者之一,并且是向政府请愿的学生谈判代表。1922年春夏之交,他们在成都自发组织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发纲领,搞活动,影响很大。由于上述种种活动触怒了统治者,当局开始进行镇压。1922年11月1日,川军总司令刘成勋发布《训令》,要缉办阳翰笙和李硕勋等,两人便迅速逃离成都,返回宜宾。
为寻求思想上疑难的答案,阳翰笙去泸州川南师范拜访了早期共产党青年领袖恽代英。他们畅谈了七天七夜。恽代英对他提出的许多问题逐一进行解剖、分析,阐明只有用社会主义思想改造社会才是唯一出路。他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念,后来不止一次说:“恽代英是照耀我走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盏明灯。”1923年秋,阳翰笙到北京求学,曾复习功课于西山南营子,与从法国归来的四川老乡陈毅相识,并结为知己。从陈毅处了解了国外共产主义运动的信息,受到鼓舞。此时,他接到在上海的李硕勋等的邀请,便立即南下,于1924年10月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与李硕勋同班。“上大”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大学,校长于右任,教务长邓中夏,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教员有蔡和森、恽代英、任弼时、肖楚女、蒋光慈等。入这样的学校,阳翰笙如鱼得水,他白天学习马列主义,晚上搞工人运动,思想日益提高。1924年冬入团,1925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五卅”惨案,他是上海学生总会代表,参加工商学联合会,组织罢工、罢课、罢市斗争。他协助肖楚女办刊物。同年担任上海大学党支部书记,上海闸北区部委书记,领导开展一系列的工作。
阳翰笙在上海大学的时间虽短,收获颇大,他树立了革命人生观,增长了斗争才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就要劈波斩浪去迎接新的战斗了。
1926年初,广东的革命形势大好。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统一战线尚未破裂,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关系密切;工人运动、特别是农民运动,完全是由共产党领导;在青年学生中,党的影响也很深远。
为发展这一大好形势,于1926年1月,中央调阳翰笙与李一氓到广州,从此他开始了投笔从戎的军旅生涯,从事北伐与南征。
开初阳翰笙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政治部当秘书,后调入伍生部政治部任秘书及入伍生部的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作教官,教国际时事课程,直到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逃离为止。
1926年1月,到黄埔军校不久,他会见了中共两广省委、军委书记兼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从此,几十年来,他始终直接或间接地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周恩来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周恩来的理论修养和策略思想,周恩来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周恩来的高风亮节,无不深深地感染着他。阳翰笙回忆说:“我为参加革命,就有这样一位党的领袖领导我、指导我而感到幸福。”1926年4、5月间,他在广州农民讲习所听了毛泽东和郭沫若的报告,并与郭沫若一起组织四川革命同志会。5月14日,在四川革命同志会成立大会上他被选为监察委员,从此和郭沫若成了亲密战友。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阳翰笙逃离广州,旋即转道武汉,实现了他投笔从戎进行“北伐”的愿望。
他被中央军委派到北伐第六军(军长程潜)政治部当秘书,在政治部主任兼党代表林伯渠领导下工作。同年7月,汪精卫(程部属汪派)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他和林伯渠退出第六军,随后被派到李济深任军长的第四军政治部任秘书(叶剑英是该军参谋长),进驻九江后,与郭沫若、李一氓晤面(郭任张发奎二方面军的党代表,李一氓任主任秘书,第四军属张发奎部)。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第四军对共产党人下逐客令,有人趁机转向或回上海。阳翰笙去找叶剑英,并向中央提出要求参加南昌起义。8月3日,他同郭沫若、李一氓、梅龚彬(二方面军11师政治部主任)等于当晚坐手摇车离开九江向南昌进发。一路历尽艰辛危难,于4日下午到达南昌,立即去指挥部,先后见到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刘伯承、恽代英等,还会见了同乡、同学李硕勋。次日随11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叶挺部(叶挺直接指挥24、25两师)向抚州进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南征。到抚州后,前委决定他到叶挺指挥的24师任党代表。叶挺是北伐名将,他领导的独立团(党创建的革命武装)所向无敌,被称为“铁军”。阳翰笙是1926年5月1日在周恩来那里认识叶挺的,他回忆说:“他是那样年轻英俊,具有一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后来阳翰笙不止一次对人说,要不是党调他到“创造社”,他就会跟着叶挺学打仗,去红军中搞武装斗争了。
南征途中,阳翰笙参加过四次大的战斗:打钱大钧,迎击黄绍雄,保卫汕头,流沙突围。在枪林弹雨中,他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部队经临川、宜黄、广昌,一举打下会昌,再回师瑞金,而后在福建汀州举行十一军全军党员大会,他受叶挺之托主持大会。肖克将军回忆说:“当时,我只是个连长,而阳翰老则以起义军党代表身份给我们讲话,使大家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教育。”在汀州,阳翰笙被任命为全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郭沫若任政治部主任),随军进驻汕头,曾协助林伯渠为军队筹款,协助搜查反革命等工作。然而,由于敌众我寡,部队撤退到流沙,他出席了由周恩来、叶挺、吴玉章、聂荣臻、郭沫若参加的前委会,会议讨论起义失败后的去从问题。还未散会,敌人四面袭来,突围中,前委领导被冲散,他和吴玉章一起撤离,后来找到郭沫若,绕道惠来到海陆丰分散隐蔽。阳翰笙被安排到海丰县一半农一半渔的基层干部家,疟疾折磨,没有医药,吃不上粥,夜里经常转移,唯一可以安慰的是“我从当地基层干部、农民、渔民口中,知道革命火种未灭,革命还在进行……我以后的小说《地泉》、电影《中国海的怒潮》中一部分素材就得之于这一段生活。”阳翰笙曾回忆说。
在海丰县住了二十多天,阳翰笙坐木船飘到香港,在未找到党组织之前,他受尽磨难,直到是年11月,才由党安排去上海。在上海松江农村养病期间,开始写短篇小说《女囚》,构思中篇小说《深入》。
近两年的戎马生涯,坚定了阳翰笙的革命意志,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为他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和革命文艺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时,他才25岁。革命征途正长,烈火锤利箭,新征试良弓。他就要到新的战场经受考验了。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40059338.html
个人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chenyl8930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chenyl8930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5582212672/profile?topnav=1&wvr=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