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和平生四辱
早年经历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和平生四辱 早年经历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乳名宽一。父亲曾麟书是塾师,屡试不第,年近五十方才进学,成为生员(秀才)。麟书自忖功名仅能及此,从此在家乡一心一意栽培长子曾国藩科考。曾国藩五岁啓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 围剿太平军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四月,曾国藩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将奏折怒掷于地。次年,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同年生母去世,丁忧回籍。此时太平军已攻入湖南,气势正盛。咸丰二年底(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离家前往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一月后,太平军攻占江宁(今江苏南京)且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以湖南同乡为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咸恨湘军,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户”。7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伯爵,此起曾与平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之湖广总督官文双方形成集团政争白热化。8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平生四辱 曾国藩曾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特别谈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难忘、难堪的四次教训。曾国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给弟弟呢?原来,当时曾国荃刚消灭了太平天国,被慈禧封为湖北总督,但他在湖北境内得罪了慈禧的宠臣官文,一个月内几次被慈禧严斥,同时京城大小官员也都认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时的曾国荃可谓精神焦虑、日日失眠,甚至一度得了抑郁症,从而萌生了退朝还乡的念想。 看到弟弟如此消极抑郁,为了开导他,57岁的曾国藩在金陵官署给弟弟写了一封信,痛陈自己一生引以为耻的四次重大教训。他在信中说,自己30年来宦海浮沉,一辈子失败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但主要有四件事,使他终生难忘。 第一件事是:道光十二年,到湘乡县考秀才,在应试中被主考官当众斥责,说他写的文章文理不通,秀才没考上。第二年,他再次应县试,仅中背榜(末名)秀才。这对文才甚为自负恨不能与韩愈、柳宗元同代以分上下的曾国藩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曾国藩对这件事不怨天、不尤人,反而激起他发奋读书的信念。他说,自古以来确实有一些丑陋文章侥幸获取功名的,但好文章绝不会被埋没。这使他定下了每天做一篇文章,写一首诗,看书不少于20页的学习计划。 第二件事是:咸丰元年,已是翰林的曾国藩向咸丰帝汇报工作,为了对工作情况进行详细说明,他还画了一幅图,但这图画得丑陋不堪,引起了满朝大臣的嘲笑。 第三件事是: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在岳州的靖港兵败。当时,他要跳水自杀殉国,幸亏被他的幕僚章寿麟救起,狼狈逃回后搬到城南高峰寺小住,遭到江西全省官绅的鄙夷和耻笑。 第四件事是咸丰五年(1855年)在九江兵败,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火烧湘军战船100多艘,曾国藩坐船被俘,后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巡抚、按察使;第二年当他被围困南昌时,江西省的官绅人人都幸灾乐祸。他与江西官员的关系,更是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曾国藩形容自己处境困窘是:“一听到春风的怒号,心就要碎了;一看见敌人的战船开过来,就急得绕着房子转圈,没有好办法。”后来他的老乡王闿运写《湘军志》时说:“曾国藩在江西实在悲苦,现在想来,仍让人忍不住流泪。” 曾国藩在信尾对弟弟说,我平生的长进全在受挫受辱的时候。所以我现在虽然侥幸成了大名人,也不敢自诩为有本领,更不敢自以为是。你一定要咬牙立志,积蓄自己的斗志,增长自己的智慧,千万不要从此气馁。要想立不世之功,成不世之业,离开了“坚忍”二字是不可能的。 其实,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从磨炼中得来的。挫折和失败并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必然,是生活中最珍贵的馈赠。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军事思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战败,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重整军备,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两湖。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呆仗”闻名。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曾国藩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芳守冯官屯、林启荣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 曾国藩入南京后,湘军大肆焚掠,“……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有100万人,可屠城之后10多年,到光绪登基时,南京只剩不到50万人。 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巧言上书“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 曾国藩就地处死太平军降将李秀成,原因可能是李秀成想效法姜维诈降。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清朝廷令曾国藩剿捻。曾国藩采取“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专事近剿,不事尾追”的方针,在河南周家口、山东济宁、江苏徐州、安徽临淮关分置四镇,驻淮军和湘军八万,将捻包围在苏、豫、皖边区。又在淮北捻军的根据地修筑墟寨,清查户口,实行保甲连坐法。但捻军突破湘军、淮军的包围,进入湖北。又突破开封、朱仙镇间的贾鲁河防线,东走山东。曾国藩被撤钦差大臣,李鸿章继任。 曾国藩自剿捻以来,屡受清廷的指责,成为晚年的一大心病,事实上,这时湘军大部份裁撤,曾国藩只能用李鸿章的淮军,不如湘军容易差遣。各部协调不力,被张宗禹率捻军在贾鲁河一带突破,进入山东。 更多精彩可浏览http://wm23.cn/iloveu的个人观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06646561,梧桐子家乡美食&双峰甜酒不是酒http://www.wutongzi.com/a/261340.html,欢迎登陆,在文章末尾送5个梧桐子,谢谢,我会一一互粉,留言的,互相学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已获得0个“
湖南双峰名人之曾国藩
家乡区县: 南省双峰县
”支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