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工农业不断发展,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萧县春秋时期为萧国地,秦置萧县。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风骚人物荟萃,春秋三贤(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皆孔门高足;今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萧县书画名人荟萃
全县擅长丹青者2万余人,其中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萧龙士、卓然、吴燃等为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大师,各种风格的书画作品犹如繁星璀璨,县城书画艺术一条街集书画创作、装裱、展览、交易、鉴赏于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纷至沓来,投资近亿元的书画艺术博览城已完成规划设计。突出的人文优势同时孕育了美食的醇厚和芳香,萧县饮食文化闻名大江南北,“萧县羊肉汤”、“皇藏峪蘑菇鸡”、“圣泉寺烧全羊”“地锅鸡”等各种风味小吃成了黄淮地区城乡人们的美味佳肴。
辛明基本资料
辛明(1924-2006),原名罗大新,江苏省(今属安徽省)萧县人。9138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萧县抗日游击队文化教员,新四军淮海军分区《战旗报》编辑。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师政治部股长,第四野战军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广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广西民兵报》社社长,空军空降兵第15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1956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历任空军空降兵第15军政治部副主任,《空军报》社社长,北京市仪表局党委副书记、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空军学院政治委员,空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2006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徐树铮基本资料
徐树铮于1880年11月11日(光绪六年十月九日)出生,3岁识字,7岁能诗,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
1901年,徐树铮弃文从武,到济南上书山东巡抚袁世凯,陈述经武之道,未得赏识,后被推荐为段祺瑞记室。
1905年,被段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1910年,第七期步科毕业,回国后在段祺瑞的部队任清朝第六镇军事参议。1911年,任段祺瑞第一军总参谋。
1912年至1914年,徐树铮先后任军学司司长、军马司司长、将军府事务厅长等职。1914年5月,徐树铮任陆军部次长,年仅34岁,为次长中最年轻者。袁世凯称帝时,因其劝段祺瑞抵制,遭袁世凯的罢免,在北京创办北京私立正志中学。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为国务院总理,徐树铮复任陆军次长兼国务院秘书长。因常对黎元洪蛮横无理,在府院之争中被革职。1917年,徐策动张勋赶走黎元洪的张勋复辟事件。事后又策划了讨伐张勋的讨逆军行动,后任陆军总次长,主张武力统一中国。
1917年11月第二次府院之争,段祺瑞辞职。之后,徐幕后策划督军团对冯国璋施加压力,策动奉天张作霖入关抢夺军火,迫使冯国璋再度启用段祺瑞组阁。后段祺瑞复任总理兼陆军总长,徐树铮任陆军次长兼西北筹边使,升为上将。在冯段之争中,徐为段穿梭奔波,他一方面假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向日借得巨款,编参战军,为段扩兵争雄;一方面组织安福俱乐部,包办选举,成立安福国会,以巩固段之政权。
1918年6月15日,徐树铮在天津暗杀冯玉祥的恩师兼老长官陆建章。1919年,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1919年10月,率西北边防军第一师进入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在在1919年11月17日正式取消自治,回归中国。孙中山电贺其成就可与傅介子、班超相比。
1920年,直皖两系军阀斗争激烈,徐树铮被免职,任远威将军,留北京代职。直皖两派最终爆发直皖战争,徐任皖系定国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战败后,段祺瑞下台,徐被指控为“十大祸首”之最而遭通缉拿办,借日本使馆之助逃到天津,后潜入上海英租界内匿居。
1921年,孙中山计划联合段祺瑞、张作霖组成三角同盟,北伐讨直。徐代表段祺瑞于次年初赴桂林与孙中山晤谈。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徐任皖系浙沪联军总司令。皖系再次失败,他在英租界寓所内被支持直系的英国人拘捕,并强迫他乘英轮去欧洲。在途经香港时,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徐获得自由,被任命为考察欧美日本各国政治专使。遂率考察团15人,先后考察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德国、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荷兰、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在考察法国期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徐电致挽联。
北洋名将 徐树铮 1925年12月11日,徐树铮考察结束回到上海,段祺瑞以京津局面混乱电嘱其暂缓赴京,但他认为考察回国,理应复命,19日即动身赴京。复命后,于12月29日晚乘专车离开北京南下,途经京津间廊坊车站,被冯玉祥部下张之江劫持,于30日凌晨杀害复仇,时年四十五岁。翌年,归葬故里。王仲廉基本资料
王仲廉 生于1904年4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三月十五)。江苏萧县(今属安徽)人,字介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
1924年11月军校毕业后任军校教导第2团第1营2连排长。1925年7月调任军校第4期招募处副官。1926年3月升任军校第4期步兵科连长。10月升任军校训练部特别官佐。1927年4月调任徐淮第2别动队队长。7月升任补充第7团团附。9月调任独立第1师第4团团附。1928年1月调任第21师补充团第1营营长。10月军队编遣,调任第3师9旅17团第1营营长。1929年5月调任第17团团附。6月第17团改称第2师6旅11团,升任第11团上校团长。
1930年11月升任第6旅上校副旅长。1931年12月升任第2师4旅(旅辖三团)少将旅长。1932年9月调任第2师师部少将附员。1933年1月调任第89师267旅(旅辖两团)少将旅长。12月升任第89师少将副师长。1934年9月升任第89师(师辖两旅)少将师长。1935年4月15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11月6日升任第85军(辖第4师、第89师)中将军长。1938年10月15日以徐州会战有功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1939年7月13日晋升陆军中将。
1940年11月5日升任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豫鄂边区游击总指挥。1941年8月调任鲁苏边区游击总指挥。1942年5月兼任江苏省保安处处长。10月兼任安徽省第4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3年2月16日兼任徐海行署主任。4月22日升任第19集团军(辖第89军、暂编第9军)总司令。9月24日调任第31集团军(辖第12军、第13军)总司令。1946年12月第31集团军整编为第26军(辖第32师、第40师、第85师),任军长。1947年7月升任第4兵团(辖第3师、第10师、骑兵第1旅)司令官。8月因作战失利被撤职查办。
王仲廉 1960年1月1日退役,任“行政院”顾问。1970年1月除役。1991年7月26日病逝台北。著有《征尘回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