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包括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雷州半岛全部和半岛以北一部分。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三面临海,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全市海岸线长达2023.6公里,其中陆际海岸线长1243.7公里,市区海岸线长1556公里,占广东省海岸线的46%。在亚太经济圈中处在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湛江地区旧称“广州湾”(Kwangchowan)。1899年,广州湾被法国“租借”,对外贸易曾繁盛一时。1943年,为日军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从此定名为“湛江市”。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因而得名。
生态建市领域传来佳讯——市政府委托中科院编制的《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2009—2050年)》顺利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获批准。今后,湛江将以“生态型海湾城市”的新身份,建设“生态湛江、海湾福地”,力争走出一条可示范广东、影响全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由昔日古老繁荣的“广州湾”到今天的“湛蓝之滨”,历经百年的苍桑洗礼,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湛江市,不仅风华不减,反而越发地充满活力,激情迎接21世纪的巨大发展机遇,将创造更多的辉煌,更多令人惊叹的神话。
由“广州湾”到'湛江"市
1899年,法国强租当时名曰“广州湾”的雷州府遂溪县东部沿海(今湛江市区)法国人则称为“白雅特堡”(Fort Bayard),而此湛江对外贸易盛极一时。1943年,日军侵略者从法国人手中接管“广州湾”,到45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于当年9月21日光复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因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
据悉,广州湾(湛江)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夕,在广州湾同盟会的领导下,南路、高雷地区也掀起了革命的浪潮。当年,广州湾、南路、高雷地区有许多爱国志士追随孙中山先生,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巨大贡献。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主持制定的《建国方略》,就提出建设独立自主的铁路和港口部署,更明确提出在湛江兴建南方大港和修筑连贯西南铁路以及粤海铁路大通道。今天,在湛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湛江人民的努力下,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湛江港已建设成为现代化大港口,迈进了亿吨大港的行列,孙中山先生建设南方大港的愿望得以实现。
悠久历史
据出土文物考证,今湛江辖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前夏、商之间)便有了人烟。秦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
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
1899年,晚清政府与法国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强租法国。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下了名篇《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其中第五章便是“广州湾”湛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陆续解放湛江全境。此后,五县先后属广东省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高雷区专员公署、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区与湛江市合并,五县划归湛江市。
湛江市区历史上属遂溪、吴川两县。隋至唐初,郊区湖光镇旧县村曾先后为铁耙县、遂溪县县治;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昺即位于市区硇洲岛,升硇洲为翔龙县;明洪武年间至清雍正年间,曾先后在市郊旧县村和东海岛设置椹川巡检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